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Sissi在英国读小学(英国孩子的社交第一课)

虚心 2013-8-8 09:57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孩子放假回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pple661188 2013-8-8 14:49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好贴,一口气读完。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andan7511 2013-8-12 13:16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lileixibao 发表于 2013-7-31 00:45
Sissi的暑假

Sissi的暑假,从7月25日,至9月3日,一共6周。

美女,问下,像她们的夏令营,如果像我们这样非本国本学校的孩子可以报名参加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ileixibao 2013-8-12 21:03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英国
本帖最后由 lileixibao 于 2013-8-12 21:12 编辑

回望我的母校人大附中

五月中的一个周末,位于波士顿的哈佛大学校园如同往常一样热闹活跃。在教育学院的大礼堂里,衣着光鲜的师生进进出出,其中大部分是亚洲面孔。在礼堂的讲台上,周建华——一位身着黑西装,打红领带的演讲者正郑重其事地向在座听众发表演说。周建华是北京人大附中的副校长,他和校长刘彭芝受到了哈佛大学举办的此次“中国教育论坛”邀请。刘彭芝校长最终没有出席论坛,但通过周副校长的发言,学校希望传达的信息似乎没有半点遗漏。

“150余门选修课”、“小语种”、“高新科技创新研究”、“尊重个性,挖掘潜力”、“发表学术论文”、“引领社会变革,担当社会责任”等字眼从听众耳边飘过。不明所以者听到这些词句,难以猜测到发言者介绍的是一所高中,或许会把它想像成一所条件优越的一流大学。

以上的情景是由我现在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做研究的大学同学描述给我的。虽非亲眼所见,我却可以在脑中轻而易举地勾勒出她描述的这一幕。人大附中是我的母校,虽然我没有从学校毕业,但在那里的两年中,曾屡屡在开学典礼、升旗仪式、外宾参观,甚至运动会上听到类似周副校长哈佛演讲的内容。我离开学校已经将近八年,对于校长的讲话,字字句句仍然记忆犹新。“人大附中的目标是成为一所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中学!”面对着全校数千师生,刘彭芝校长曾经多次信心饱满地宣布。那时人大附中已经如日中天,每年考上北大清华的人数逐年递增,甚至超过中国一些省份考上这两所大学的总人数。校长发言中的高昂斗志,更激发了学生心中的自豪和荣耀感,发言的最后几个字常常被雷动的掌声所淹没。

周副校长的发言从头到尾一切如常,然而发言结束后的情况,却和我回忆中熟悉的场景大相径庭。

在听众提问时间,一位在威斯利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就读的中国女孩起身说到:“周校长,我曾经对人大附中做过不少研究,我注意到贵校的校长在中国政府官员中交际甚广。这些关系无疑与人大附中能够开展如此多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如此丰富的机会密不可分。但您认为这样的条件在全中国的中学里有多大代表性?”

另一位女孩接过话筒:“周校长,我是一名人大附中的校友,对人大附中的未来十分关注,因此希望向您提出以下问题:人大附中使用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分班制,好学生全部聚集在一个班里,配备最好的老师,而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则被分到另外的班级里。为什么不将这些学生混合在一起,让他们能从彼此身上学习?”

尽管问题经由朋友复述,语句和原始版本或许有些出入,这些问题的犀利却显而易见。不出意料,副校长的回答中规中矩,不过到了发言最后,朋友告诉我,他已经“满头大汗”。

朋友描述的这一幕让听惯了公开场合下关于母校褒奖之词的我多少有些诧异,但再想想又感到十分欣慰。这些问题也道出了一些我心中揣了许久的思考,关于人大附中,也关于它所代表的中国应试教育下的教育方法、教学理念、资源分配等方面存在的重要缺陷。在大量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涌入国外高中大学的这些年,如果学校和教育者愿意认真审视中国(尤其是重点学校)的中学教育,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并做出改进,那么坦率面对这些问题是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中国高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是“培养着眼社会、求知欲强、人格优秀的学生”和“培养自我优先、目的性强、善于竞争的学生”这两个目标之间的矛盾。两个目标尽管不完全相互排斥,但将哪一个作为优先的选择势必会影响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在许多重点高中,尽管学校的校规校训声明将前者作为教育目标,身在其中的学生感受到的往往是后者带来的束缚和压力。

初到人大附中的第一天,迎接我的是一张长长的分班表和表前攒动的人头。那张表将七百多名学生按照一次考试的成绩分成七个实验班和八个普通班。学生在表上的位置也成了学校传达给他们的第一个信息:这便是你在学校的位置,这便是衡量你在学校位置的最重要标准。其后的高中生涯里,实验班的学生被配备了从全国各地挖来的特级老师,得到最丰富的资源,成为学校的宠儿,冲击北大清华的希望,刚走入职场的年轻教师则被分配给了普通班,授课的内容也与实验班有不少出入。“这些内容我在给普通班讲课的时候是没有涉及的,”我的理科老师在讲到难题的时候常常这样对我们说。

如果学校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最多的学生考取名牌大学——如同我在人大附中时,每年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都会被列在一张光荣榜上,在高考后张贴在校门外——那么这种资源分配方式或许是最有成效的。而如果教学目的是让所有学生共同进步,从彼此身上学习,取长补短,这种安排或许有不少值得质疑之处。诚然,在我去美国就读的高中,学生同样按照自己对某学科的掌握程度上难度相应的课程,不过那多是学生选课时自己的选择,而非学校强行的规定。最优秀的师资平均分配于各种程度的学生之中,因为程度较高的学生需要精进,程度相对落后的学生需要启发与辅导。

这种“成绩第一”的教育价值观在临近高考时体现得更是尤为明显。我没有在中国参加高考,并没有亲身体会,不过却从同学那里听到不少故事。班级里考取北大清华的人数和老师的奖金挂钩,致使某些老师不太考虑学生真实水平,一味鼓励学生报考北大清华;有一些学生在高三选择申请国外大学,在高考前几个月前途已定。他们本可以利用高考之前的时间探索自己的兴趣,为适应国外生活做准备,而校方却以各种方式向学生施压,要求学生参加高考,为的是在高考后学校门口的“光荣榜”上添加几个名字。如果学校真正将学生的将来和发展放在第一位,从学生而非升学率的角度出发,为什么会让以上的情况成为学校不成文的规定?

在刚入校时,曾有一次升旗仪式让我记忆犹新。刘彭芝校长将一位在食堂做饭的师傅请到高高的演讲台上,向全校宣布他在刚刚北京市厨师大赛中获得的奖项。在一篇长长的讲话结束后,全校师生有些不知所以然之时,校长才亮出自己的点睛之笔:“我介绍这位做饭师傅事迹的目的,是希望告诉大家,人大附中是顶尖的,不管人大附中的老师、学生、乃至食堂做饭的师傅,都应该是顶尖的!”即刻台下掌声雷动。在人大附中的两年,这样的信息我和我的同学曾接受过无数次。从校方的各类宣传讲话,到老师们在课堂上的激励,到外校家长听到人大附中时眼中的羡慕。“第一”、“最好”,还有如同办学目标里说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在十几岁的年纪,这种话语极易使学生飘飘然,沉浸在良好的自我感觉中。然而在对学生和学校进行这种标榜的同时,学校却没有在学生心中注入足够与此相应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国旗下讲话”里或许时常强调学生应该“服务祖国,服务社会”,然而环境教会学生的却是另一个道理:在一个竞争白热化、将分数作为最高衡量标准的环境中,在一个将“争第一”、“做最好”视为黄金准则的氛围里,学生的首要目标自然而然成了“在竞争中取胜”和“考上最理想的大学”。这种一叶障目的目标既阻碍学生自由发掘学习的快乐,又导致学生在过于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对社会、对大于自身的环境与话题漠不关心。于是数年以后,“考上最理想的大学”变成了“寻求最体面的工作”,以后还会变成“购买最宽敞的公寓”和“将孩子送进最理想的学校”……

几个月前,在高中同学聚会上,我见到了一些几年未见、当年曾一起在人大附中就读的高中同学,其中大部分已经工作。七年前同班的高中文科生,现在多数在国企和国有银行工作,享受着稳定的工作和丰厚的薪水。问起工作的内容,大家呵呵笑着,摆摆手。

在中国,一批又一批中产阶级的孩子在如同我所经历的应试教育系统里慢慢成长,被塑造。这种教育的弊端已经在各种舆论中被多次讨论:扼杀创造力、限制“批判性思维”的发展、“高分低能”等等。然而,有时这种教育系统最令人担忧的影响,似乎体现在它烙印在学生身上的个人脱离社会的价值观与对现状的满足。与其改变现实不如迎合现状;与其承担风险不如选择康庄大道。

如同人大附中的许许多多中国重点高中无法改变中国教育的大环境和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然而通过改变学校氛围,调整教学制度,它们或许可以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力量,而不是靠迎合中国教育弊端而成为问题的症结。

一些年前,重点高中的教育能够提供的通往重点大学之路正是中国的父母和学生所渴求的。这种现象在今日仍然普遍,因此才有人大附中的蒸蒸日上。然而如同周建华副校长在哈佛论坛上遇到的问题所展示的,当今学生对教育的期待和理解也正在慢慢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是否也应该展开相应的思考?

如果今天中国高中的骄傲仍是学校门口“光荣榜”上的一串串名字,明天他们的骄傲或许应该是他们在教育论坛上勇敢发言的毕业生们。

作者高雨莘是自由撰稿人,现居北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ileixibao 2013-8-12 21:18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英国
本帖最后由 lileixibao 于 2013-8-13 05:46 编辑

从哥大回望中国本科教育
2013年06月28日


此信是对《回望我的母校人大附中》一文的回应。

如果你“穿越”到哥大的校园里里,定会发现你的周围尽是肤色各异,如我这般“吊儿郎当”“席地而坐”的师生。那幅画面像极了小学时读过的《西方名人名言》封面上所描绘的天国里希腊哲人讨论休憩的场面。然后你或许会脱口而出“自由啊!” 等下,就是这个词,自由!或许没有什么可以比这样一个简单却充满诱惑力的词汇更能概括哥大,乃至西方大学教育的内涵。

在哥大,课堂气氛无比自由,或者用纪律松散、没大没小来形容更为贴切。主道两旁的一块草坪,咖啡馆里的两圈藤椅,图书馆前的三级台阶都可以摇身一变化作思想交融碰撞的课堂。在他们眼中,教室也许只是一种空洞的形式,正襟危坐,衣冠楚楚地上课不再是必须履行的古老仪式。校园里的任何一个角落,只要能够让学生放松身心畅所欲言,在思想的激流中迸发出知识的浪花朵朵,具体在哪里上课又有什么关系呢? 而这份自由更大的体现在与学生对于学习内容选择上的自由度,与中国高校的要求不同,学生们并不需要在进入学校之前就选定自己所学的专业。你可以尽量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自己的课表并最终决定自己所获得的学位类别。我在哥大期间认识的大多数同学都同时在为两个或者更多的学位奋斗着,而更多的人在不断修正自己原来的专业规划,从生物学专业转向经济学,政治学甚至是文学专业。

在和美国大学教育的对比之下,国内高校显得更加拘谨,时隔四年,我依旧清晰地记得高考填报志愿时面对一串并不理解的专业名单时的茫然,选择所谓口径宽,就业好的专业时的盲目。 在选择大学和专业之前,我们几乎不需要做出任何选择,一方面面临的选择很少,另一方面,通常我们的分数和父母的财力水平已经代替我们做出了选择。所以就像一下子被从一条湍急的河流推向浩瀚无垠的大海,面对高校和专业的抉择时我们往往手足无措。而信息的不对称又使得大多数人缺乏做出明智和负责选择的必要条件。当我们一咬牙,一跺脚,一头跃进某一个领域时,却发现这几乎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我的许多高中同窗们,像作者高雨莘一样,毅然决然选择了离开中国的教育体制,出国接受本科教育。然而在决定我的大学要往哪里去的时候,我身为大学教授的父母坚持认为在国内读一所“985”工程的重点大学远远好过欧美的大多数学校。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大学是塑造一个人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刻,我们可不愿意看到你出去变成一个美国人”。 当时,我全盘接受了这个理由。然而中国的大学与我所想的不同,其实也是延续着高中教育的模式,“一考定终身”,没有对于学习的阶段性控制。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应付考试,而没有思维的启迪。在度过了两年“昏昏沉沉,醉生梦死”的日子后,我内心深处那久远的对于另一种教育体制的好奇心和渴望被唤醒,于是在大三时我来到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交流学习一学年。我很庆幸这段经历让我拥有了对中国和美国两种大学教育的双重体验,也帮助我得以站在“另一座山峰”上瞭望中国的高等教育。

针对这样的情况,国内也只有极少数的几所学校有双学位制度,大多数学生即便发现自己不喜欢所选择的的专业,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或渠道重新选择。即便我们的高校允许学生转专业,其复杂的程序,繁琐的考试以及僵固的时间限制所带来的巨大成本也往往让有此想法的学生望而却步。 于是,刚刚以为获得了大海的自由的你又被浪花推向了一条更狭窄,更湍急的河流,你只能被他推着一路向前,四年后你毕业了依旧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于是本着这个民族特有的不折腾的特质你选择了继续攻读这个方向的研究生或是最终安定在一份相关的工作上。之后的情况么,正如作者在文末描绘的那样“享受着稳定的工作和丰厚的薪水。问起工作的内容,大家呵呵笑着,摆摆手。”

大学教育过早的细分化和专业培训特质使得优质人文与通识教育的缺失同样困扰着中国的大学生。在我们的高校中,高等数学和计算机编程,大学英语等“技术色彩”浓厚的课程往往占据着必修课地位,这或许是我们秉承于中学教育的急功近利的一种体现。大学越来越像一个装备精良,效率很高的加工厂流水线,将进入其中的学生按照同一套标准量身定制成就业市场所需要的制成品。似乎我们进入大学与高职技校等等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而一纸文凭的唯一价值仅仅是证明我们曾经在一场重要考试中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虽然前文提到美国学校的选课几乎没有限制,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学校不重视必修恰恰相反,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通常被当做本科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基石,而越是声名卓著的学校,越是如此。比如哥大就有这样的一门叫做:Contemporary Western Civilization的课程(简称CC, 字面的意思就是《当代西方文明》)。

我的室友曾经颇为得意的向我展示他的书架,他指指中间的两排厚厚的书,大概有几十本,说道“这都是CC这一门课的必读书目”。我扫视过去,赫然在列的有斯密的《国富论》,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罗尔斯的《正义论》,时间跨度从18世纪一直延续到20世纪,正是西方近代文明产生和发展的黄金阶段。 诚然,这些伟大巨作中的不少观点都因其历史的局限性显得与今天的社会格格不入。但是它们却像深埋在土地里的树根,既是西方社会这棵大树的基础,又是它蓬勃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撑。根扎的越深,才越能从潜藏的未知地层中探取生命延续发展所必须的水分和养分。这样的社会就越能够扩展知识的边界,创造新的技术,持续推动文明的繁荣与进步。在另一个层面上,这种对于经典的执着体现出了美国精英阶层对于教育的理解:大学并不是教会你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而是告诉你在正确和错误之外我们的前人尝试过哪些途径,我们的学科是怎样一步步走来,我们作为一个社会而不是个人是如何形成我们对问题的思考方式。而这些精神在今天浮躁的社会氛围中更显得弥足珍贵。

如果说教育本身的局限性和急功近利是中国高校对中国中学生吸引力日渐降低的表面原因,更深刻的影响恐怕来自于学校对于学生的态度。前不久,我参加了南京大学201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与往日不同,场馆里悬挂的横幅不再是“把XX大学办成世界一流大学”这类激动人心但是略显冰冷生硬的语言,取而代之以对毕业生真诚的祝福和嘱托“与善同行,一生平安”,这句话也是校长演讲的主题。在听惯了高校“争创一流”宏大论调的今天,这样充满人文关怀的话语或许更让人感动,不过它同时发人深省:今天我们的学校教人为善,是不是更应该以身作则,从善待自己的学生做起?

在美国大学交流学习期间,我对学校给予学生的尊重和关怀印象深刻,邮箱中经常能收到校长或是其他学校领导发来的邮件,嘘寒问暖或是提醒学生留心天气变化,学校安排变更等等。开具成绩单或是办理手续的流程也往往十分简单高效,并不需要从一个部门到另一个部门疲于奔命,盖章印戳。在与学科的教授交流以外,学校还专门为每一位同学配备了学业与生活导师,遇到烦恼或是对前途迷茫的时候,总有那么一张亲切而面带微笑的脸在办公室的门后等着你。学生是未来的校友,也是一个学校赖以绵延发展的最大支持和动力。所以无论如何,学生都应该是被放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尊重学生,善待每一个孩子或许比追求SCI论文发表数量等等冷冰冰的指标对于中国大学崛起和受到世界的尊重更为重要。

我并不后悔当初留在国内接受大学教育,它让我有机会更多的了解中国社会,也让我多了一种视角去思考中国的教育。然而,就像我的父母当初所说“大学是塑造一个人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刻,我们可不希望你变成一个美国人”,我想这样的担忧还会在很长时间内困扰选择出国留学的千千万中国家庭,尤其是父母和家长们。所以如何有效提升教育的品质,转换高等教育的思维,让中国的年轻人对我们自己的教育有更大的自信或许是中国高校乃至社会需要迫切面对的问题。

——胡肖然,南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ileixibao 2013-8-12 21:26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英国
第2篇审核了。

这2篇文章是Sissi爸爸发到我邮箱的,

中国学生的视角,比较中美教育。

该去接Sissi了,回来接着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lmaer 2013-8-13 12:16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lz继续,跟了你的帖子好久,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ileixibao 2013-8-13 23:54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英国
green_2009 发表于 2013-7-31 07:46
感觉有点歧视

电视执照部门会对一些没有支付执照费的家庭进行调查,如果他们的探测仪器在这个家庭附

近,侦测到了电视信号,就会登门拜访,看对方是否正在收看电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ileixibao 2013-8-14 00:10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英国
虚心 发表于 2013-8-8 09:57
孩子放假回国吗?

这个暑假,好像比上学还忙,忙着玩儿。

白天去夏令营,10am-3pm

放学后的课程,周一体操,几个小孩,Sissi最大,但她很享受,因为老师夸她动作最好;
                     周二英语,老师给她读哈利波特;
                     周三长笛,刚开始学;
                     周四棍操,每人手里拿个小棍儿,和着音乐做动作,变换队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ileixibao 2013-8-14 00:12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英国
apple661188 发表于 2013-8-8 14:49
好贴,一口气读完。顶

{:soso_e1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0 关注
  • 29 粉丝
  • 1 帖子
 

天健社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