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地理----文科生心中的痛

为未来 2011-4-18 09:55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好老师,赞一个
我家的孩子正读高三,您能留一个联系方式吗?周末教学生吗?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七彩阳光666 2011-4-18 12:34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回复 1# cyking2008


    老师讲的太好了!!!!现在这样的老师真是太少了,热爱教学,喜欢教学,羡慕!期待你的新作
如果有机会一定带女儿去听听你的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cyking2008 2011-4-18 15:45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谢谢大家的认可
无心插柳之举,如果大家觉得说的还好,我会继续努力多发帖,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cyking2008 2011-4-19 09:24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整理高考经常关注的几个问题:
1、为什么一天中,最高气温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
答: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而影响空气温度的根本因素是太阳辐射强弱。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总共只有14%左右,而有43%左右被地面吸收了。当地面吸收了太阳的辐射热量之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形式向空气中传导,这是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过了正午时刻太阳辐射虽在逐渐减弱,但地面吸收的热量仍多于支出的热量,直到午后1时左右,地面温度才升到了最高,由于地面向大气传输热量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近地面气温是午后2时左右达到最高。
大气主要以逆辐射的方式和大气辐射的方式散失热量,直至次日日出一直没有太阳辐射来补充热量,所以直到次日日出前后气温达到了最低。
2.为什么北半球大陆最低月均温不在冬至而在“三九”?
答:冬至日是太阳直射点的最南界限,北半球太阳辐射达到最小值,但是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与地面辐射,大气温度达到最低值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它们的最小值出现并不同步。
注:蒸馒头也需要一段时间,何况地球是个超级大馒头!
3. 热力环流中的高空指多高?
答:热力环流的高空的最低是指500百帕等压面的平均高度及其以上的区域,也就是约
3000—5000米以上,而且在对流层范围内的区域叫高空。
4.海陆风影响的范围有多广?
答:海陆风因仅受一天的热力差异影响,能量微弱,风力不大,范围也小,一般仅深入陆地20~50千米,又  称滨海风。    傍晚时分:大的水库边也有类似的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cyking2008 2011-4-21 12:30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啥是新课改之我的感受
教学改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课程改革,二是课堂改革
我认为
  理念改变---教法学法改变---教学设计改变
  减少讲解量,增加学生的参与体验与思维量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认知特点,改善知识的呈现方式与次序
  对于新课堂灌输?还是唤醒!知识记忆还是思维能力?其实课改教材已经告诉我们了。
1.先学后教,加强互动;
2.重难分段、结合讲练;
   根据学生有效注意力的时间,分解重点、难点、训练点,讲练结合,讲后即练,提高课堂效率
   将最重要的训练集中在课堂!
正所谓
教材内容的问题化;
教学语言的生活化;
课堂板书的简练化;
阅读过程的问题化;
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以上是我对新课改的个人看法,实际授课当中我也是这么操作的,这样一来尤其是生硬的书面语言
变成了海蛎子味道(当然看课堂气氛,适当调侃),增加了学生的亲切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七彩阳光666 2011-4-21 15:41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真高兴又看到老师的新作了
从字里行间能看出您对教学的理解和课堂的把握
更加期待您的教学实录,哎,我家的孩子一说请老师学习就说,就凭我还用请家教,简直不敢说
可是成绩又不好,又不让大人说
如果有机会真想听听老师给我个建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cyking2008 2011-4-25 10:34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中美教育的差别------他山之石
     中国初等教育将开发孩子的智力,孩子好处高分看成首要目标;而在美国,初等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2.对待成绩的态度不同
对中国孩子来说,一份不好的成绩单会使他收到来自各方压力.然而在美国,每个学生年终的成绩单都时间私人的物品.家长方面也不会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分数在大人心中比能力要差得远.而中国大部分学生的目的是"那高分".
3. 两国在知识观是存在差异:
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灌输,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和对知识的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
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和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
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即中国教育的静态与美国之间的动态差异,这一动一静这反映两国知识观的差异.
4.两国在提供该学生的环境上不同:
美国的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就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的运动研究方法的能力.
而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能做学问的相互脱节的两阶段战略.
5.两国课程设置不同
比如关于外国语言的学习.在中国,学生在基础教育中只有英语一种(除专业外).这是教育系统为全体学生做的统一选择.
而在美国,学生选择德育的就大得多,包括西班牙语,发育,拉丁语等.还有在美国不用教材的课是存在的,他们通常叫做"家庭生活"课,.
课程内容包括缝纫,烹饪和增强自信心等等.他教给学生的是书本以外生活之中的事情,是作为一个人或者的必需.他教给学生如何生活
6.教育模式和高考制度不同:中国的启发式教育存在着一个弊端,就是其实一直到某一个问题的答案通过诱导学生,使他们找到"唯一的答案".
在美国学校的教学法,除了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教师一致的正确答案外,还给与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去探索教师和学生都没未知但却客观存在着的潜在答案.
在中国,除了少数人才不用看"高考"分数外,其余的均以"高考"成绩为录取人学得最重要的,唯一标准.但在美国学生年年都参加各类考试中的至少一种考试,一次失手,情有可言;两次失手,也可以理解……因此,这些考试成绩就可作为非常重要的录取入学考量标准.
7.学习负担不同:美国几乎每周都回放一天假.但在中国,周末可能被无情占有,就连绚丽多彩的假日也会因繁重的作业的充斥而黯然失色.
8.家庭教育不同:
1)美国教育小时管得严,美国父母会立下许多规矩,而孩子越大管得越松;中国父母恰恰相反,小时候百般溺爱,长大处处限制,甚至连大学专业,恋爱都横加干涉.
2)美国教育注重孩子责任感的培养,这个教育差别使得美国孩子比中国更具自立性.
建议
中国的考试制度改革,教学改革与学生减负,是教育整体改革的三个方面,而考试制度是"牵一发而动身"的关键.只有应试教育改变了,素质教育才能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
美国是在创新有余而基础不足的前提下以抓基础来补不足.我国的情况却是恰恰相反,我们是基础有余而创新不足,因而我国教育的完善必须抓创新来补不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cyking2008 2011-4-28 08:54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好几天没来了,昨天是我们写作题模考  这几天一直忙活这个了
,还有几个孩子需要帮忙  
就要5。1了   得寻思寻思到哪里玩,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cyking2008 2011-5-12 15:52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教学后记
近来,(2)班的兰晓萌地理学得很不错,三次考试表现突出,最后一次已进入全班前十了。她的进步令人高兴,想着能从后五到前十,用突飞猛进来概括一点也不为过。
兰晓萌自己总结了一下经验:
1、上课要听,就算没有很认真,也一定不要干与地理无关的事。听了总比没听好。
2、课后多看书。地理基础本来就不好,自己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学。比如早起时间、午休时间。
3、要给自己一定压力,让自己觉得有一种压迫感,不得不去学。在自己努力得到收获时,有一种满足感,让压力变成动力。

我的感想:
1、其实,不少同学的地理底子薄,进入高三后,课堂听课一点也不轻松,基础知识的回顾跟不上教学节奏,注意力容易漂移,杂念一旦侵入,接下来时间就颗粒无收,相对一节课也无关紧要,可久而久之带来的不良习惯很祸害。如果坚持不干与地理无关的,即使不能理解知识的全体,也有一部分,没有一部分,至少有点浅薄的印象,可能不久的将来,这些内容就是以后知识的增长点。
2、地理涉及的规律是浅显的、生活化的,放在书本当中,能静下心来慢慢地研读,每个人都会有收获。现在高三同学书面、记忆类的作业很多,每天自修课忙于应付,留给自主时间支配很少,大家都知道看书的重要性,六门功课无一例外,大部分同学看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这种行为非常的自然,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相对的强项,强项是多数自觉付出后修炼的成果。要把地理补上来,只能先强迫自己多花时间看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cyking2008 2011-5-12 15:53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近来,(2)班的兰晓萌地理学得很不错,三次考试表现突出,最后一次已进入全班前十了。她的进步令人高兴,想着能从后五到前十,用突飞猛进来概括一点也不为过。
兰晓萌自己总结了一下经验:
1、上课要听,就算没有很认真,也一定不要干与地理无关的事。听了总比没听好。
2、课后多看书。地理基础本来就不好,自己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学。比如早起时间、午休时间。
3、要给自己一定压力,让自己觉得有一种压迫感,不得不去学。在自己努力得到收获时,有一种满足感,让压力变成动力。

我的感想:
1、其实,不少同学的地理底子薄,进入高三后,课堂听课一点也不轻松,基础知识的回顾跟不上教学节奏,注意力容易漂移,杂念一旦侵入,接下来时间就颗粒无收,相对一节课也无关紧要,可久而久之带来的不良习惯很祸害。如果坚持不干与地理无关的,即使不能理解知识的全体,也有一部分,没有一部分,至少有点浅薄的印象,可能不久的将来,这些内容就是以后知识的增长点。
2、地理涉及的规律是浅显的、生活化的,放在书本当中,能静下心来慢慢地研读,每个人都会有收获。现在高三同学书面、记忆类的作业很多,每天自修课忙于应付,留给自主时间支配很少,大家都知道看书的重要性,六门功课无一例外,大部分同学看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这种行为非常的自然,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相对的强项,强项是多数自觉付出后修炼的成果。要把地理补上来,只能先强迫自己多花时间看书。
3、有压力才有动力。期中后,我请了几位同学,给他们提了点建议,要求他们研读要点分析,三天一课时内容,之后和老师有个交流,互相提问,先说疑问,再答提问。现在我一直担心同学中途会不自觉地放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4 关注
  • 11 粉丝
  • 10 帖子
 

天健社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