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回到平遥

紫色凡儿 2005-12-19 16:50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俺从小就特害怕高跷,俺额娘说,带我的幼儿圆啊姨拿我都没办法,一看那东
东就哭,而且边哭边说:呜~~呜~~大假腿~~~呜~~呜~~大假腿~~~。一看前面的拿鞭子那个黑人,哭的就更利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果汁 2005-12-20 08:09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LAN
我想你也是平遥人,要不怎么会知道,戏曲里的鞭子,那是骑马的戏子;高跷队

里的鞭子是指挥高跷队阵势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紫色凡儿 2005-12-20 08:51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果汁[/i] at 2005/12/20 08:09:
我想你也是平遥人,要不怎么会知道,戏曲里的鞭子,那是骑马的戏子;高跷队

里的鞭子是指挥高跷队阵势的 [/quote]


:o:o俺想俺800年前是吧!哈哈~~~就怕那个拿鞭子滴黑人~~~~想想都怕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果汁 2005-12-21 15:21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LAN

双林寺

车子一拐,迎接我们的是整齐的窜天杨,是寺庙给这片土地带来了肥沃,或者是古人的眼界划归了这块风水很好的土地,在平遥我没有注意到哪里的窜天杨比这两排更显精神。

     秋末的颜色很淡,泛出的焦黄给人一种古朴怀旧的色调,我指着杨树间那一闪一闪的缝隙说:“双林寺的围墙刷成红色了”。那片暗淡的红好比70岁的老人穿了退色的红棉袄,越发显的苍老。

     “烧香?”有人问,我说“不烧,你们烧不烧?”,晓平说:“不烧”我又看小文(晓平媳妇),他笑着用带山东味的口音说:“我不信这个”。我大约是看出了买香人的失望,于是又说:“喝水吧”,我看着他们,晓平一边往里走有些许烦的样子一边说“行”,于是我买了四个水。

      晓光要负责人找了个导游,主要是给小文讲。或者因为我们是没有买票,也收导游费的缘故。导游讲的很含糊,还不及看介绍了解的多些。于是我把导游没有提到的讲给文风听,两三次以后晓光示意说:“等人家全部讲完了,你再讲”,我也注意到有点不尊敬导游,可是导游太敷衍心里多少有些不快。

     寺里很安静,有些外地来的学生,在临摹彩塑,四大金刚前面大约有7、8学生。我问了其中一个,他们是武汉(或者西安)美术学院的。也许是多了些学生捏泥巴的原因,寺里少了神秘的气氛,一切都成了古人的手艺和雕像的传说。

      上次带10多个大学同学来寺里,没有叫导游大家都不大声说话,有个同学指着菩萨,被我悄悄的按下手臂:“寺里不要指着塑像,容易触犯神灵”同学缩着脖子、悄悄的笑。

       他们三个跟着导游,我不知不觉停在学生当中,总是在离开他们手里的作品时说出自己的观点:“脸没有对称”、“肚子不够夸张”“型本身就没有起好”“上下比例不协调”、“透视不对”。直到晓光过来打住我,“好像你是美院的教授”,“艺术都是一样的”他随意指了一个天宗说:“这是寺里最值钱的一个”。一尊掉了胳膊的彩塑是寺里的珍品,四大金刚里没有脚的一尊经常被美术学院的教授临摹。

      导游离开我们后,我开始从后向前介绍:“这个阎王殿很珍贵,国内少见”“眼神和面部表情是国内最慈祥的”“不给香火钱都不行”于是我们都找零钱往菩萨手里扔,“那头大象是释迦牟尼小时候在练功”,“那时关公过关斩将,你看那个骑马的没有头,被关老爷砍了”,“十八罗汉里那个门口的是病罗汉,那个两个怒目对视的在吵架”,“雕塑特点就是层层叠叠,层次感强烈,尤其是关公庙和千佛殿,更显层次,而且空间感很好,而且颜色几百年不变”“那么透亮的眼镜盯着你,多逼真”“你说他一直盯一个地方,几百年了就是不累,这就是神仙和普通人的区别”。

      “看四大金刚,从你一进门,你走走试试,走到什么位置都有金刚在看着你的眼镜”,“你看琴没有弦,有了弦就会地动山摇”,“你看看这四大金刚代表什么”?“那是宝剑代表‘风’;抱琵琶的金刚是要‘调’;搂着伞的是要‘雨’;手里握着一条小蛇的意思是‘顺’;”。“哈哈,怕是很多人不知道,是:风调雨顺”。
      
      那天我们四个都很高兴,他们三个收获不少,我也展示了我小时候的渊博。

      一直以来我很羡慕双林寺所在的村,那些树一直比我们村的高大、整齐。每年清明节父亲和叔叔在去祖坟的路上,路过双林寺都会夸:“看看人家这麦子,比咱们的高好几寸,绿的紫黑紫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果汁 2005-12-27 11:50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LAN

上坟

从我记事以来,每年要看母亲用面捏一些蛇和燕子,有盘着的蛇背着小蛇的,也有的蛇背着燕子的,还有两只燕子背着一只燕子的。每看到这些,我知道春天来了,燕子要回来了。今年我一定要早早起来,免得他们上坟又不带我去。

     大约我嘱咐了我自己三、四年的时间,那年是母亲叫醒我的,我第一次和父亲他们去扫墓。开始的时候我会因为他们没有带我去,哭闹半天,大约好几年都是这样过清明节的,直到我不哭了,开始埋怨母亲为什么不叫醒我,也许是母亲烦于我的埋怨,或者母亲知道我不会给他们带来太多麻烦了。我知道哥哥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和父亲他们扫墓去了,就像哥哥的儿子也是很小就去扫墓一样,或者父亲根本就没有想那么多。

   我是停不住自己的手非要写这些

   爷爷是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爷爷知道哥哥是我家的命脉,哥哥的孩子也是我家的命脉,于是父亲在他孙子很小就带去给爷爷看,也许是让爷爷放心。可是我的二侄子去扫墓也是很小呀,要么是我懒惰早上起不来,要么是我的二侄子比我更要强,或者如果不让他去扫墓,他闹的花样比我复杂的多。

   我坐在自行车前面,车子后面带了竹筐,车上绑了一把铁锹,哥哥比我大五岁那年学会了骑车,我们在天还没有亮就出发了。

   大约三四十分钟,我们到了地里,地里有四个土堆,天已经亮了。

   打开竹筐,父亲让我们把母亲用白纸剪的“万字串”插在土堆上,父亲和叔叔把贡品在爷爷坟前摆开了,蒸熟的面燕子和蛇没有在案板上那么精致,叔叔家的燕子和蛇几乎谈不上是蛇或者燕子,而且还发黄,我觉得好笑,不时看叔叔一下,叔叔大约是知道我的自豪的。打开纸钱,叔叔拿的纸钱也很粗糙,大约功能是一样的,都是烧。于是我们五人统一跪下来,父亲和叔叔点了香插在黄土上,点着纸钱,大哥和哥哥用酒尊乘了酒往火里倒。纸钱快要烧尽时,父亲说:“来,磕吧”于是大家统一给爷爷磕头。我们重复了四遍这种仪式。

    第一次参加这种仪式,大家磕头的时候很僵硬,直直的往下磕,接着双手很规矩的托地面,大家都是右手压左手。我一个劲的笑,父亲说了我,哥哥装的一本正经的,因为我是新手。

    让贡品贡一会,父亲和叔叔抽烟,我和两个哥哥说笑着吃贡着的菜。只有一个酒杯,叔叔和父亲会就着菜喝一尊酒,我们兄弟三个也会喝一点。大家都用那个酒杯,都用磕头时托过黄土地的手拿菜吃。

    香大约快着完了,大家开始收贡品,收供品时把馒头往坟上滚一下,然后揪下一点扔在坟上,我则从坟的这边一直滚到那边,还不停的笑。大哥会往坟上加一些土,损掉的坟会多加一些,轮流着用铁锹圆坟。

    第一次上坟那年下了雨,后来几乎每年都会下一点雨,每年大家都很高兴,清明节那天会修修房顶或者修修,禽室,后来没有什么可修,会扫扫院子。

    上次上祖坟是大学时。前年叔叔早逝,祖坟又多了一个土堆,父亲说埋在爷爷的左边。去年春节那天我和哥哥去叔家给叔叔磕头,我们三人嚎啕大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fine720309 2005-12-27 11:56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楼主的才华可以写一本散文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果汁 2005-12-31 11:24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LAN

13.汇通天下

平遥的早晨是清澈的,一直不能忘记从屋顶看太阳出离地平线,进入云霞的美景,那天早上我和海洋就是迎着太阳透出早霞的光芒进入古城的。

在进入西门时我看到两个洋女士在武刀,很多年没有看到有人在耍大刀了。从洋女士的武影里投射出一种古老,我想她们不只是在修身,也不只是对中国的武术感兴趣,她们的身影远离现代、远离吵杂的汽笛、远离中国的武术、远离西方超越中国几十年的繁华,她微微开合的眼神明明是在和几百年前的古人说话。

直到其中的一位女士向我们的车窗以微笑,才感觉我的无礼,于是我移开我的视线向城门上的楼望去,西城楼是最先修复的,尤其显的古老,在逆光下的轮廓隐约射出些许光芒添加古城的巍峨。

西大街是贯串古城东西的最宽的路,给我留下印象的就是电瓶旅游车多了很多,也添了很多乱,虽然比轿车要大可是给人感觉是在自行车里穿插,许是为了揽更多的业务,也许是为了给游客节约时间。最让我深刻的移动是,几个洋人拿着小摄像机,骑着自行车在街上飞驰(也只有中学生可以这样),而且一手举摄像机、一手把车把,很洒脱,毫无拘束,给平遥添乱不少,他们拍风景的同时风情也添加了他们,真是不和平遥见外。

西大街上的民俗宾馆、酒店很多,小吃也很多,我想我应该给朋友推荐没有包装的牛肉,的确风味独特,海洋描述煮牛肉主要就是‘一把盐’。海洋说的一把盐,在我心目中就像海洋心目中我说的在中学时说的‘平遥将来会不得了’那样深刻,具体牛肉怎样煮出特色,我想主要是因为水和煮的技术,只有在平遥才能尝到地道的平遥牛肉。当然还有“碗秃子”,也是平遥特产,我越来越觉得街面上的不太好,只有母亲做的才地道。

山西晋商文化的源头,中国中央银行的前身,就在平遥的西大街,“日升昌”,进去我们可以看到一块牌匾:“汇通天下”。

平遥能够吸引地球人来这里武刀或者骑自行车,和票号分不开,如果没有票号平遥不会在明清时代“汇通天下”,也不会有壮观的琉璃瓦屋顶,更不会有平遥现在的繁荣。

几百年前平遥人凄惨的走西口,在晋中这块贫瘠土地的升起一座城池,几经沧桑平遥的城墙没有倒下;现在的平遥人不曾忘记先辈的精神,也没有放弃古城的繁荣,通过十多年、或者更多年的不懈努力必将再现平遥的辉煌。

明天就是2006年了,我跟成千上万身在他乡的人一样,遥望我的家乡,遥望我的母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avidSun 2005-12-31 18:50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真的写的写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栀子977 2005-12-31 20:42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台州
你的文章仿佛把我带入了平遥的角角落落,这些事好象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真的很美. 在余秋雨的随笔中有描写山西风土人情的文章,但我发现还是你写的更贴近平遥老百姓日常生活,你能把平常事写的如此令人回味真是不简单.
      我也是山西人,我为能有你这样的老乡而骄傲.
      祝远在大连你新年快乐!(顺便说一下,我是鹏辉四期的,有空见见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果汁 2006-1-9 11:43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LAN

老相机

老相机

进“日升昌”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当时海洋他们没有找到熟人,而我的十多个亲戚进去看关于票号,是海洋和晓平花钱买的票。做朋友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越是交往甚密,越是感觉歉疚很多,慢慢的成为一种枷锁,离的越远伤感就越多,再多的朋友也不能取代他们深刻的位置。就像海洋前年来大连,我到星海广场去和他碰头,他的同事看到我们见面时平淡的样子,反而感觉交往不是一般。

海洋一直念叨为何不进去瞅瞅,说“日升昌”是多么的不得了,地窖里是多么大,里面金子当时是多么多,当年的票据是多么复杂,多么有效,在外国都可以取到银子,现在如果有一张那样的票据,不用说面值有多大,研究价值就是无价之宝。

说着说着我俩走到到明清街的拐角,在拐角有一个老照相馆,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或者解放前的很久前这个照相馆已经营业了很久了,也许父亲小时候的照片就是在这里照的。

我一直不能忘记这个相馆,我在这里买到自己的第一部相机,我只用过一次,还只是想试试相机还能不能用。

几年前我和秀秀来明清街,因为当时很是无聊,秀秀家就住附近,我们只是出来走走,随便看看街上的小东西。买古董的很多,看多了同样的古董很多,同样的奇石也很多。开始看到一块巴掌大的石头上有个月亮一样的图案很稀奇,往前走走又是同样的东西,觉得很好笑,觉得买卖人很可笑。

我们便不再看地摊上的东西,有几个外地小伙围着不知他们干什么,我凑过去一看是在侃价,北京口音的三个小伙看上了一部老相机,是关于能否再便宜20元的买卖,我上去问老板:“买多少钱?”“120元”我说:“我买了”。当时我不知哪里来的兴致,或者恼火于北京小伙的过分贪图。我没有带钱,是秀秀掏的钱。不过我没有忘记三个北京小伙当时失落的样子。因为我买走了一部没有用过的70年代海鸥201相机,而三个北京小伙也放弃侃价买了一部很旧的201相机。

我知道当他们其中一位看频频到自己的古董201时的懊恼,因为我知道每每看到我的201相机的得意,这种得意赛我的纯手动尼康相机,因为每一次我介绍我的相机介绍的201相机要多,远远超出侃价带来的兴奋,当然一种心酸或者特别的滋味也会同时袭击我的道德最底线。

当我看到我的古董相机,我的心灵一次次被刷洗,我的得意也被一次次覆盖,我没有扔掉相机,我希望我把它送给那三个北京小伙,可又是多么的遥远。就像劣等行为一样没有再一次发生在我身上一样,变的遥远。

[[i] Last edited by 果汁 on 2006-1-9 at 11:46 [/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0 关注
  • 3 粉丝
  • 4 帖子
 

天健社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