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琴爸的陪练生涯

小远 2014-10-16 10:00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我家也是爸爸在陪练,以后有时间让他和您共同探讨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墨留白 2014-10-16 10:17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漫天遍野的学钢琴的。。。
一问理由一片陶冶情操,提高素质。。
就我个人身边看到的学琴的已经长成人的孩子,真心没觉得素质比其他同龄人高在哪里。李天一小朋友从小学音乐,结果大家看到了~
更多的还是家庭教育,不是神马乐器~
孩子喜欢就去,不喜欢不要以家长的意志强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天行健地势坤2012 2014-10-16 10:34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写的不错啊。有文采,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森瑞堂 2014-10-16 12:44 手机浏览器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说实话钢琴十级的人有的是,但是不是都能当朗朗,朗朗每天弹8小时钢琴,我想有这个时间学习什么也是第一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空看云 2014-10-16 21:46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我最近一直在纠结让不让孩子学钢琴,孩子5岁了她自己想弹钢琴,但我对我自己没有信心,怕半途而废,怕这怕那,孩子的能否坚持到底说到底就是看家长。我们一起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素心2014 2014-10-16 22:13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墨留白 发表于 2014-10-16 10:17
漫天遍野的学钢琴的。。。
一问理由一片陶冶情操,提高素质。。
就我个人身边看到的学琴的已经长成人的孩子 ...

同意!真正的素质不是什么都会的那种高傲,而是道德素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森瑞堂 2014-10-16 22:53 手机浏览器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高空看云 发表于 2014-10-16 21:46
我最近一直在纠结让不让孩子学钢琴,孩子5岁了她自己想弹钢琴,但我对我自己没有信心,怕半途而废,怕这怕 ...

你应该看看我发的帖子,就知道应不应该学习钢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astress 2014-10-17 00:03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本帖最后由 mastress 于 2014-10-17 00:31 编辑

其实,多数家庭,只要一个家长,父亲或母亲,陪孩子学琴成了习惯之后,就很难互换角色了。
一方面,学琴这事,具有一定的技术性,陪学的家长,在信息和技能上,也有继承性。
一个人上心陪学陪练,另一个人基本上只能靠边站。
卿与他妈妈只有偶尔我出差在外的时候,才会临时补缺带他去上课。
但是,她基本都是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
带本书,我看我的,你学你的,对老师的什么要求,都只能是听之任之。
其实我认为,孩子学琴到什么程度,是否能够坚持,跟家长的参与程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千万不要想当然认为学琴,只是孩子的事情。
当然,卿与现在学琴有了点感觉了,也就是说学琴这事能驾驭了,自然费心会少些。
可是,这不过是“第七张饼”。
当初开始学琴面临的每个关口,对幼小的孩子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困难。
跟大人学车一样,拐8字难,坡起难。
学琴面临的是复杂的五线谱,88个黑白错杂的键盘。
大人们习惯把学琴跟天赋扯上必然的关系。
其实这是一种推卸责任或者减轻自己责任和压力的思维方式。
我认为,孩子学习任何东西,都应该是轻轻松松的。
如果让孩子觉得困难,那是教的人没有方法,没有手段。
所以,基于这样的认识,我“雄纠纠气昂昂”开始了“陪练之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mastress 2014-10-17 00:09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本帖最后由 mastress 于 2014-10-17 15:35 编辑


很多孩子都是从小汤1,2,3开始这样的过程,我们的老师选择了巴斯蒂安这套教材。
因为老师说这套教材更适合兴趣教学,而且跟乐理技巧配套更科学。
卿与我记得大概每周学习3-4个曲子。曲子都很简单。
但是老师说,越是简单的曲子,要弹得听上去像音乐的样子,是困难的事情。
节奏要正确,还有衔接要连贯。
这不,节奏,成了卿与的第一个难题。
看着谱子打节拍没问题,为什么弹琴的时候,就没节奏了呢?
对于一个刚刚5岁的小孩,刚刚学弹琴的孩子,这真的是个难题。
弹琴是手上的动作,我想让卿与身上别的部分产生节奏,然后让手跟这个部分协调起来。
我称这个为“人体节拍器”。
我想到了点头。用手打节拍的时候,同时用点头来配合。
然后,弹琴的时候,轻轻点头来打节拍。
一下子就被老师否定了,因为会养成点头打节拍的习惯。
后来就换成脚尖点地的方式。
搞得卿与现在弹琴,得意忘形的时候,还会踩得地板咚咚响。
在需要踩踏板的乐曲中,把延音踏板当成了节拍器。
节奏感是挺好了,地板和踏板“遭罪”了。
估计一起遭罪的,还有楼下邻居吧。
自带的身体节拍器,快慢还可以自由调节。


逐渐就单手到双手了。
单手和双手,别看曲目简单,要做到协调,对小孩来说,也是挺难的。
所以,单手到双手我记得当时也是一道坎。
之前在别的论坛跟家长探讨得知,有的孩子就是因为在这些看似容易过度的阶段。
困难积累几个之后,就成为难以坚持甚至放弃的原因。



从单手为主,到双手配合,这个事情,我需要申明:音乐天赋不在这个上面体现。
我的笔记上写的老师告诉我的一句话:
“弹琴,是操作层面的事情,是把音乐,通过操作某个乐器,把音乐体现出来。”
所以,操作乐器,是技术或技巧。
只要反复练习,每个人都可以熟练操作某个仪器或设备。
所以,每个人也可以学会弹奏钢琴。
但是,要把音乐表现到什么水平,这才是音乐本身。
所以,有了对练琴这事的认识,我们就能正确认识练琴中的一些困难了。
我要说的要点:弹琴本身跟音乐天赋无关。

既然从单手到双手,不是音乐天赋的问题,那么这样的问题,我们就不能说是孩子的问题。
其实,就是心态的问题。
这种认识也是经历过之后,我现在才有的。
慢下来,一点一点来,不要想当然一个晚上,或者一个星期,就能解决。
如果孩子感觉难,家长坐在旁边也心里急躁,这就真的成了难题了。
分手练熟练,再双手合弹,重复一定的次数之后,感觉自然会好起来。
老师常说,“弹琴是熟练工种”。
要把对这句话的理解落实到陪练家长的行为上,对孩子的鼓励上。
记得,大约就是在这个阶段,我觉得孩子没有耐心。
我发过几次脾气,孩子也跟我顶牛,现在想起来很后悔。

我终于下定决心亲自参与练琴,把左右手配合的感觉体验之后,再看看怎样传递给卿与。
记得一个曲子,可能我反复练了50遍以上,甚至去朋友家做客,我还在跟钢琴较劲。
终于逐渐能弹下来了。
我弄明白了,合弹,靠的是一种习惯。
我后来称这种习惯,为“条件反射”。
必须要一定的训练次数之后,才可能建立起这样的条件反射,做到合起来自然连贯。

就跟音乐家看谱子一样,音乐家演奏的时候,是不能仔细看谱子的。
看的是谱子的大致形态或者结构,因为他知道到这个位置之后,手上的动作,心中的旋律应该是什么样子。
否则,他就还需要再练习。
所以音乐家也是不容易的,每个新曲子,对他们来说也是挑战。
当然,这也是他们必须有自己的“保留曲目”的原因。
所谓几万个小时才能成为音乐家,那都是绝对可信的。
当然,有音乐天赋的人,用的时间可能相对会少些。
对音乐的感觉,可以多多少少和练琴时间形成互补关系。
但是,从乐器的操作层面上说,就是建立“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建立,依赖的就是时间,是次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ccuicn 2014-10-17 13:15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喜欢看,请多更新,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0 关注
  • 11 粉丝
  • 1 帖子
 

天健社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