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astress 于 2014-10-17 15:35 编辑
很多孩子都是从小汤1,2,3开始这样的过程,我们的老师选择了巴斯蒂安这套教材。
因为老师说这套教材更适合兴趣教学,而且跟乐理技巧配套更科学。
卿与我记得大概每周学习3-4个曲子。曲子都很简单。
但是老师说,越是简单的曲子,要弹得听上去像音乐的样子,是困难的事情。
节奏要正确,还有衔接要连贯。
这不,节奏,成了卿与的第一个难题。
看着谱子打节拍没问题,为什么弹琴的时候,就没节奏了呢?
对于一个刚刚5岁的小孩,刚刚学弹琴的孩子,这真的是个难题。
弹琴是手上的动作,我想让卿与身上别的部分产生节奏,然后让手跟这个部分协调起来。
我称这个为“人体节拍器”。
我想到了点头。用手打节拍的时候,同时用点头来配合。
然后,弹琴的时候,轻轻点头来打节拍。
一下子就被老师否定了,因为会养成点头打节拍的习惯。
后来就换成脚尖点地的方式。
搞得卿与现在弹琴,得意忘形的时候,还会踩得地板咚咚响。
在需要踩踏板的乐曲中,把延音踏板当成了节拍器。
节奏感是挺好了,地板和踏板“遭罪”了。
估计一起遭罪的,还有楼下邻居吧。
自带的身体节拍器,快慢还可以自由调节。
逐渐就单手到双手了。
单手和双手,别看曲目简单,要做到协调,对小孩来说,也是挺难的。
所以,单手到双手我记得当时也是一道坎。
之前在别的论坛跟家长探讨得知,有的孩子就是因为在这些看似容易过度的阶段。
困难积累几个之后,就成为难以坚持甚至放弃的原因。
从单手为主,到双手配合,这个事情,我需要申明:音乐天赋不在这个上面体现。
我的笔记上写的老师告诉我的一句话:
“弹琴,是操作层面的事情,是把音乐,通过操作某个乐器,把音乐体现出来。”
所以,操作乐器,是技术或技巧。
只要反复练习,每个人都可以熟练操作某个仪器或设备。
所以,每个人也可以学会弹奏钢琴。
但是,要把音乐表现到什么水平,这才是音乐本身。
所以,有了对练琴这事的认识,我们就能正确认识练琴中的一些困难了。
我要说的要点:弹琴本身跟音乐天赋无关。
既然从单手到双手,不是音乐天赋的问题,那么这样的问题,我们就不能说是孩子的问题。
其实,就是心态的问题。
这种认识也是经历过之后,我现在才有的。
慢下来,一点一点来,不要想当然一个晚上,或者一个星期,就能解决。
如果孩子感觉难,家长坐在旁边也心里急躁,这就真的成了难题了。
分手练熟练,再双手合弹,重复一定的次数之后,感觉自然会好起来。
老师常说,“弹琴是熟练工种”。
要把对这句话的理解落实到陪练家长的行为上,对孩子的鼓励上。
记得,大约就是在这个阶段,我觉得孩子没有耐心。
我发过几次脾气,孩子也跟我顶牛,现在想起来很后悔。
我终于下定决心亲自参与练琴,把左右手配合的感觉体验之后,再看看怎样传递给卿与。
记得一个曲子,可能我反复练了50遍以上,甚至去朋友家做客,我还在跟钢琴较劲。
终于逐渐能弹下来了。
我弄明白了,合弹,靠的是一种习惯。
我后来称这种习惯,为“条件反射”。
必须要一定的训练次数之后,才可能建立起这样的条件反射,做到合起来自然连贯。
就跟音乐家看谱子一样,音乐家演奏的时候,是不能仔细看谱子的。
看的是谱子的大致形态或者结构,因为他知道到这个位置之后,手上的动作,心中的旋律应该是什么样子。
否则,他就还需要再练习。
所以音乐家也是不容易的,每个新曲子,对他们来说也是挑战。
当然,这也是他们必须有自己的“保留曲目”的原因。
所谓几万个小时才能成为音乐家,那都是绝对可信的。
当然,有音乐天赋的人,用的时间可能相对会少些。
对音乐的感觉,可以多多少少和练琴时间形成互补关系。
但是,从乐器的操作层面上说,就是建立“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建立,依赖的就是时间,是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