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为什么有的学生文化课越补越多,但收效甚微?

好道进法-巴乔 2014-4-9 10:03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道可道,非常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雨过就会天晴 2014-5-22 11:28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孩子能飞多高,其实跟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是分不开的。


请上官网了解更多资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窗台打盹的老猫 2014-5-22 12:30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补课多,收效小的原因是——1. 每个孩子的精力其实是有限的,作为孩子除了学习更需要有玩耍的空间(这个不论年纪,只是大有大的玩儿法,小有小的玩儿法),该玩儿的时候玩儿痛快了,该学的时候才不会有牵挂。现在的孩子,在学校诸多约束,课业繁重,放学回家,家长也只关心学习,周末时间奔波于各种补习班之间。就像很多人说的“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玩儿好了才有心思学习”。当然孩子不同,家长要如何把握玩的程度也是个因人而异的事儿。2. 每套教材的体系不同,但知识点大同小异。孩子课外补课,多会选用与学校不同的教材,虽然知识点相同,但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不同的教材体系会影响孩子对知识的理解。3. 课堂效率不高。无论是学习新的教材,还是知识点的集中训练(所谓加强班);无论是在校外还是校内;很多孩子学习成绩无法提高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听课效率低。所以提高成绩的根本方法不是参加课外辅导,而是提高课堂内的听课效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雨过就会天晴 2014-10-13 11:24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减肥ING 2014-10-13 15:21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有没有切实可行的提高孩子专注力的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雨过就会天晴 2014-10-16 10:56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减肥ING 发表于 2014-10-13 15:21
有没有切实可行的提高孩子专注力的方法?

提高专注力的方式方法非常多,但是每个孩子注意力缺失是由很多不同原因导致的并且缺失程度不同,所以针对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因此必须先由专家老师对孩子进行学习能力检测分析,帮助孩子找到原因和程度,从而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孩子。以下流程供您参考流程是:

第一步:咨询------了解学生平时学习状况、效率与成绩等,并预约学习能力检测时间;

第二步:学习能力检测--------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测试,个性评估,分析原理,确定对策;

第三步:制定方案--------根据学生测试结果,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根据训练情况,动态调整训练方案;

第四步:训练--------实施个性化训练方案及小组教学,辅以心理辅导,配合家庭教育咨询;


请上官网了解更多咨询
咨询电话:820399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秋分与白露 2014-10-22 13:08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不补怕老师不讲,补了孩子又过于疲劳,
无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雨过就会天晴 2014-10-27 14:52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秋分与白露 发表于 2014-10-22 13:08
不补怕老师不讲,补了孩子又过于疲劳,
无解

凡事都有解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一样有法可寻。学生补课的目的就是一个:成绩好。但为什么很多优秀的学生没有补课?部分学生补课成绩更好?就是因为他们自身有着很好的学习能力,上课能够认真听课,把老师讲的知识点都记住,回到家里主动写作业,做复习,然后再预习,让学习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的事情。只要是老师讲过的或者是自己看过的知识,都能够理解记住并灵活运用。所以归根结底,一个孩子的学习好坏与学习能力是分不开的,只有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才能更加轻松高效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雨过就会天晴 2014-11-13 09:48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爸爸一定要教给孩子的十件事:
1.一起运动
2.放松、放空
3.勇于冒险
4.动手做,想办法
5.把自己的“绝活”教给小孩
6.爱妈妈
7.做家事
8.诚实有礼貌
9.制造许多美好的初体验
10.建立与小孩专属不变的连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雨过就会天晴 2014-11-20 13:56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请尊重孩子的磨蹭----(看后100%的父母都深刻反思)(一)
别对孩子说“快点”
“起床!起床!快去洗脸,快去刷牙……”前不久,一段名为《妈妈之歌》的视频在国外网站被疯狂点播。创作并演唱《妈妈之歌》的,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48岁的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一次灵光乍现,她将自己催促儿女的话写成了歌曲。整首歌只听到一位母亲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声:“快点啊,快点啊,不然就来不及了!”中国人听了忍俊不禁——原来普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妈妈之歌》描述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
孩子与大人一样,每日生活在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为最基本和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快点玩”。
谁的节奏被打乱
父母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太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于是反过来打乱孩子的节奏。
少儿科技馆里,4岁的梦梦在运动传送装置边,不厌其烦地跑来跑去,转动把手,看小球前进、落下、再前进……在一旁的妈妈烦躁地走来走去:
“老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这个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说,她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则不停地挣扎回头……
“每次看到两岁半的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我就在一边按捺不住。尽管女儿也能慢慢地把饭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节奏,于是干脆拿勺舀饭往女儿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态。”
32岁的何女士说,自己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对,“但只有看到饭菜被女儿吃进肚子里,我才能安心。”
这样催促乃至代劳的场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陌生吧?大人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表现为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
第一类孩子学会了取悦他人并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
第二类孩子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
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让孩子丧失自我。
停不下来的父母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功论导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标准……都促使父母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催促孩子,就像妈妈带着孩子匆忙地走在学琴的路上,打仗一般紧张。这其中,孩子的节奏问题普遍被忽视了。
周末、节假日,父母让孩子赶紧吃饭,吃完饭赶紧做作业、画画、弹琴……孩子们不仅在学校里承受着各种快节奏的压力,出了校门依然不得清闲。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周末不仅应该是放松的日子,也是用来深切了解孩子各种需求的时机。
42岁的李女士在儿子8岁生日那天大受打击:
孩子想要的生日礼物竟然是“一个什么都不用干的周末”。
她说:“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觉到孩子内心的痛苦,这种痛苦深深地震撼了我。”
32岁的赵女士也面对同样的情况。她沮丧地说:“我不得不承认,孩子平日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快一点’。”但她觉得自己不得不这样做。她的女儿今年只有3岁。她坚信这种凡事求快的规则是有必要的——一旦生活节奏慢下来,就很有可能被别的孩子超越。她说:“尽管我也感觉到这种快节奏不合理,不仅会剥夺我们应有的正常生活,也与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驰。”
家长催归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来。教育专家认为,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节奏看在眼里,是因为他们渴望孩子与自己同步。父母会想,我们是一个家庭,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生活节奏,这一点是天经地义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长去顾及孩子的特殊感受。
一个慢性子、爱做梦、做事拖拉的孩子让父母焦虑恐慌,他们似乎从孩子日常行为中的反应速度及活跃性中看到了他的将来。最终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欠缺,从而埋下了将来引起孩子焦虑的隐患。父母可能看不到这些,他们看到的只有竞争,以及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慌,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甚至是魔鬼教练。
事实上,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研究只是近半个多世纪才有的事,以前儿童一直被当做小大人看待。
1950年,德国儿科医生特奥多·海尔布鲁格展开了人类首次针对儿童生物节律的研究,人类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特殊性才有所认识。1970年,于贝尔·蒙达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以儿童的生物心理节律为课题,根据不同儿童的年龄、发展及生活环境展开了完整的研究。
基于此,西方发达国家把学龄前儿童每天有效的学习时间定为3个半小时。这个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延长至4个半小时。一般情况下,小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为上午9∶00到11∶00、11∶30或12∶00,对于年龄较长、级别稍高,或对信息接受、消化更快的孩子,则在下午适当添加几小时,一般从14∶30到15∶00、16∶00或16∶30。
(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0 关注
  • 12 粉丝
  • 15 帖子
 

天健社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