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类似问题的,多是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好、对自己的要求也比较高的考生。他们对考试这一事件在认知上不够准确,导致情绪上的紊乱和行为上的异常。他们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且常常绝对化,感觉有些不好就认为糟糕透顶;常常以偏概全,认为出现一点问题就代表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成了。因此,要帮助考生改变对考试和考试焦虑之间关系的错误认知,使他们意识到自我认识和评价是造成压力的关键,帮助他们分析为什么在同样的迎考中,大多数学生没有过高的考试焦虑,通过改变其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使其他放下包袱,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对于出现类似问题的考生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正常发挥出自己的良好水平。
1、正确理解紧张焦虑情绪。 重要考试前出现紧张焦虑情绪是正常的心理防御机制,适当的紧张情绪可以让人注意力更加集中,对复习有好处。对自己有要求、有期望的人就会有紧张感,只有面对无关紧要的考试或者对自己完全不负责的考生才会“一点都不紧张”。
2、准确评价自己,确定合理的目标。 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不因一时的成绩起伏而完全否定自己。记忆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遗忘也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子什么都忘记、什么都不会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长期的知识储备不会因为一时的紧张就全部遗忘。让自己的知识储备越充足,对考试的紧张焦虑感就越会降低。
当我们对自己的水平有了比较准确的判断后,就可以确定相应的合理的目标了。如果我们的目标和自己的真实水平相差合理,没有过高的期望值,我们就不会过于焦虑了。
3、不必过于追求完美。 考试就是要具备选拔的功能,考试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完美地通过。“人无完人”。不必希望自己100%地发挥出自己所有的水平,允许自己有不够好的地方,不与别人盲目比较,和平时测试相差无几、只要在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就很不容易了。尤其是平时成绩就比较好的考生,基本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就已经是优异的了。
4、积极自我暗示。 暗示对人的心理影响是极大的。我们都能看到人在不良的心理状态下发挥是不正常的。学会给自己一种积极放松的暗示,用一些“这次模拟数学发挥得不错”、“考试我能正常发挥”等肯定自己的短句。在休息时多和自己交谈,否定自己出现的不合理认知,不断地强化一种积极的信心与信念,让良好的积极的心态成为自己的一种思维习惯。
5、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大多数考试焦虑的考生在处理学习与休息的关系上存在问题,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太多,且生活安排单调,不注意休息和文体活动,使自己的大脑总是处于紧张状态,不能通过合理的休息文体活动,达到生理与心理上的放松,导致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调节机能紊乱。因此,要合理用脑,讲究方法,注意营养,劳逸结合,提高效率。
家有这样的考生,家长的调节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成绩优秀的考生,一直是家长的骄傲,对他们的期望值也是比较高的,无形中就增加了考生的焦虑水平。如果家长的焦虑水平比较高,那就会让考生更加焦虑。而真正“心平气和”的家长,则会让考生一直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从容应考。所以“考试不仅是考学生,也是考家长”的说法并不夸张,家长有责任帮助考生保持良好的状态。
1、保持常态。 不因为临近考试而改变平时的正常状态。考生在家里学习时,家长不必因为考生要考试而刻意改变饮食,强化营养;也不必小心翼翼地做事,担心影响到考生。这样反而会提示考生,一个非常特殊的事情要发生了,令考生更加容易焦虑。
2、不必反复强调。 家长都盼望考生考得好一点、再好一点,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强调考试的重要性,期望以此让考生对考试有足够的重视,尽可能地准备好。但是,这样做却是对考试焦虑的一种强化。
3、不问笼统的问题。 考试前,家长经常会问考生 “复习得怎么样了”、“还有什么不会的”“你觉得能考到哪儿啊”等问题,可是,这样笼统的问题让考生真的很难回答,只好说“还行”、“不知道”,并且由此产生焦虑甚至抵触等消极情绪。如果可以给考生指导,应该是具体而有效的。
4、悦纳自己的孩子,允许他们不够完美。 也许我们的孩子考试的成绩不够让人满意,也许他某一学科成绩不理想,“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但你们从来也不是完美的父母,所以我们必须互相容忍,辛苦坚强地活下去。”(几米《我不是完美的小孩》)不能因为考生在准备阶段出现的某个问题就严加指责,看起来是为了激励考生,但实际效果却不会让人满意。接纳自己的孩子,允许他们有不够完美的地方,不是纵容他们的缺点,只是不苛求他们。这样的家长会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自然而然地降低考生的焦虑水平,这比说“你别紧张,考什么样算什么样,爸爸妈妈不要求你什么”要有效得多。
叶克斯-道森定律告诉我们,无论对现在要面临的考试,还是今后生活中的事情,我们的期待都应该保持在适度的水平,热情都应当控制在一个不高不低的程度,所谓“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在面临重大行动之际,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目标的相对难度来调节焦虑水平,可以通过模拟或参照以往的结果来了解自我,判断行动的难度,然后量力而行。有时我们希望越高,心态越急,结果反而不会太好,而那些心态平和的人,才可能比较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取得让自己满意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