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
早上起来后,也不算早了。把昨日剩下的东西拣一拣吃,也就对付了一顿早餐。我们按部就班地吃饱、喝足,看看电视,看看大宝的动画片,差不多了,准备离开。不但离开了宾馆,同时离开了苏州。我们准备坐苏州至杭州的省际班车,从沪杭高速公路直奔杭州。今天仍旧下着小雨,从去寒山寺那天开始,这雨就淅淅沥沥地一直没彻底停过。这样的梅雨,保证了我们苏州之行大部分时间不受高温的煎熬,在点点雨丝中感受了江南。
临行前给作林打了个电话告别,他一个劲儿地说还想带我们到苏州新区的喷泉广场看看,没想到这么快就走了。不知再过几年能再见到作林,这个异乡的游子,已经不是很愿意回老家了。他的土壤在外边。
搭车到了汽车南站,这是新建成的站,比北站好多了。里面各项设施和服务都非常好,咨询处的小姐热情为你解答。我买了一张12:30的车票,便领着大宝到二楼的候车室等候上车。
12:30发的车还没有来。等车的时候,我一下子意识到一个问题:长途汽车和火车1.1米以上的小孩是要买半票的。公交车和景点都是以1.3米为限,以下免票,这免票免惯了,冷不丁才想起长途车可不是以1.3米为限的。可大宝这身高还真有点尴尬,要说实数,说实话的话,去掉头发去掉鞋,就超1cm,1米11,穿上鞋量的话,脑袋稍微不正,正好在线上,甚至在线下。(有些把余量留出来的标准1.12的话,他还在线的下面,因为鞋不够2cm)你说尴不尴尬?不买吧,怕人说,买吧,为了1cm多花好几十甚至好几百又不值,因这纯凭自觉性的问题。怪不得昨天离开周庄时在车上把大宝抱起来的时候,那个检票员一个劲儿的瞅大宝,估计是怀疑大宝是否超过了一米一。当时我还真没反应过来,还反问人家:“有问题吗?”想想一定是这样的。现在怎么办?买还是不买?我把大宝领到买票线一站,那线正好是正负五毫米,大宝正好在线的中间。我想算了,能进去就进去,不能进去补个票就换下一班再走。结果是,检票入站的检票员只顾着低头“剪”票,对人看都不看一眼,我们顺利地坐上了车,还有空座,舒舒服服奔杭州而来。下车后直接就下了,也没人再检。这就是汽车的好处。总共坐了两个小时就到了,下车时陈大宝还把adidas帽子落在了座位上,幸亏及时跟着车号追,那车还加油耽搁了一会儿,才把帽子从座位上找到,拿回来。陈大宝才破涕为笑。没追上车前,他自己也是懊恼万分,心急如焚,眼泪挂在眼圈上。看来自己的东西没看住,他还是很自责的。
我忽然想起,正是因为这样的点点滴滴,把大宝养成了自己的东西自己看,自己的事情主要靠自己解决的习惯。在外边,小事没人顾得上你。潜移默化,带到了以后的生活当中。
杭州的天气可真热啊,比刚去苏州的那几天还闷。大太阳热辣辣地照在脸上,刺得眼睛都睁不开。这样一个大晴天,赤裸裸地拖着箱子暴露在生疏的大街上哪能行,何况还有个小孩跟着一起挨晒呢,必须赶紧联系上昨天网上订的旅馆。在这汽车站附近找公交车时,我发现这周围不大不小的客舍可真不少,视野原地环视一周,竟能看到不下四十个旅店的牌子,看来来杭州的游人可真不少,不然不会有那么大的供给量。拣了靠近公交车站的一家问了问价格,看看房间,房间还不错,基本设施都有,独立卫生间,也挺干净,才要一天60。这个性价比可真不错,条件也不差,就是地角不靠近西湖。要知道,游杭州就是游西湖。西湖十景就算不都游,最起码三、四景是要游的吧,不知在这儿住交通会不会受影响。衡量了再三,加上老公的意见,最终决定还是按原计划去据说离西湖很近的西游之家去,一天135,如果实在不值就再作打算。
杭州大的感觉和苏州完全不同,苏州是小城,呢呢浓浓。而杭州是省会城市,显得大气和包容。看看汽车站前的氛围,是现代城市的规划,车流、人流有序,立交桥、商业区分布明显,和平日里生活的氛围十分地相似。所以,来到杭州,相反一下子就适应过来了。
我们坐游5路公交车在浙大附中下,花了四十分钟。杭州的交通也实行游字头线路,充分说明苏杭两地把旅游作为城市的产业支柱之一。按旅店店主的指示,我们在浙大附中下了车,店主答应来接我们。下车之后,我就发现这一带的空气特别好,道路两旁的绿化遮天蔽日。道边一排栅栏分隔后,里面就是一处校园或是家属楼。栏杆里面也是灌木林立,绿草丛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与这城市的绿化比起来,大连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一会儿,店主就开着车来了。店主人很好,但我不敢保证他是经理,有可能是经理的亲戚。人实在,更不欺生(杭州人都不欺生,很接纳外地人,也可见这座城市的包容度)。他把我们带到了住处,安排了304房间。
西游之家客房是在一栋临街的小楼内,但客房都是背街的。一、二层是咖啡、酒吧,三层专供住宿。这里的房间条件很好,电视、空调、网线、淋浴、两张单人床、写字桌、对椅、茶几、电话、衣柜,等等,只要能用上的,都给你配备齐了。我想,我要是自己有这么一间独立的面积不大却足够用的房子,自己住上,别人谁也不知道,我也就满足了。桌上放上两盒红烧牛肉面、两瓶饮料、两袋面巾纸,上面标着价钱。我尤其喜欢它的被套和床单,乳黄色的棉布嵌着碎碎的小灰花,雅致而干净。
好容易又到了另一座城市,有了栖息地,又这么舒适,得先好好休息一下。我把大宝几天下来攒的衣服(都潮乎乎的)换下来,彻底换上新的。就利用他的热水和半个小时时间全部洗干净晾在窗栏上。反正一半天也走不了,晾干了再说。大宝把脏脚洗了洗,又把他的拖鞋任务拿来完成,自己穿上一双,给我留一双,他就跑到床上躺着看起电视来。
12点半从苏州起,2点半到苏州,在汽车站附近耽搁半个小时,3点,坐四十多分钟的车到这儿,加等人的时间,到这儿也将近4点了,再洗衣服,休息休息,一晃就是5点多了。早上吃饭晚,中午上车前也没吃,下车之后被晒得也没合适的地方吃,所以直到现在一天才吃了一顿饭呢,还不是正儿八经的,所以得赶紧领大宝找地儿吃饭去。出了房间把门锁好,陈大宝还一个劲儿地提醒不要忘拿钥匙了。这一路上,他帮着操心的时候可真不少。从外边回来好多时候必须是他开门,开门之后插来电钥匙,都是他抢着去做的。出去的时候,经常提醒我别忘带钥匙和相机了。带着这个小东西还真是相当多个心眼。老板告诉我们顺着旁边胡同往里走左拐,有一家小饭店价格便宜还很家常,所以我们就直奔那个小饭店去了。饭菜还行吧,价格还真不贵,我们要了两碗米饭,一个西红柿炒蛋,一个青菜炒香菇,真是便宜。出来后很少吃米饭,好多都吃南方的小吃。宝很乖,很少提出要求,从不任性的想吃什么就一定吃什么。
沿着**路向西走,很快就看到了“曲院风荷”醒目的标志牌。没想到这么快就要见到梦中的西湖,而且是西湖第一景。这时,天完全黑下来,幸亏有路灯。宽阔的街道两旁古树成荫,要把街道上方的天宇遮住。深邃的大街上三三两两的行人,有年轻的情侣,还有年过花甲的老年伴侣,不约而同地往标着“曲院风荷”方向的公园口走去。我沿着方向向里望去,这是一个公园,公园里树影婆娑,一条弯曲的路通向夜的深处。我问了一下公园门口的警卫,那是三个小伙子正在嬉闹,问他们公园是否是不收费的,因为看到进去的人随便往里走。他们嘻嘻哈哈地,其中一个说:“本来是收费的,你来了就不收了。”我辨别了一下这话的真假,感觉象是句玩笑话,就回他道:“那就谢谢你的美意了。”那三个青年哈哈大笑,感觉并没什么恶意,小青年嘛,比我还小呢,反倒觉得他们对游客挺随便的。就拉着大宝试探着往里循。里面的人很少,两边的树木很高,参天的那种,一眼望不见人影,挺幽静的。正巧有一对老夫妇,象是高校老教授的模样,互相搀扶着从我们身边经过,顺着小路往公园深处去了。我赶紧领着大宝尾随其后,看看公园的路到底通向哪里,要走多远才能看到曲院风荷。
三三两两也有人从对面走来,我们就放慢了脚步,确认此路是通向有人的地方,不那么担心。可是走着走着,小路开始分叉,通向不同的方向。这时月亮已升起,旁边低矮的植物随风发出沙沙的响声,周围一个人也没有。是继续走呢,还是就地返回?要是继续走的话,保不住就找不到回来的路了。毕竟这是第一天到杭州,各个方面都不太熟悉。
不过,刚才这一路听到擦肩而过的行人讲话,大多数人讲的还是普通话。不象苏州,大部分人一口苏式方言,让你和他们讲话很难揣测出他们是不是会真心帮你。而杭州,由于它是省会城市,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人一定很多,势必更多的用普通话达到彼此交流。所以我发现,这杭州的市民,就算五、六十岁的阿姨,甚至七十多岁的老爷子,你问他话,他也很自然地用普通话来答你。看来,这是一个文化可交融的城市。正因为语言沟通方便,在杭州,就更象到了一个有秩序的大城市,一切相对能放下心来。
虽然这样,眼前毕竟是无人的自然景区,安全问题还是要从长计议。正想到这儿,忽然听到前方的矮树林边有人用对讲机讲话:“03,03,我是01,我是01……。”定睛一看,竟然是一个身着制服的保安(或是警察)正与他的同事联络呢。原来在这景区的深处,这么晚了,还安排有安保人员,以预防意外的发生。而这正是我-作为一名游客此时最顾虑的问题。我心里深深地感叹,杭州的这些细节,为游客提供的安全的旅游环境,同时为市民提供安全的治安环境,是多么周到啊。知道了周围随时存在着保护你安全的人,就放下心来,领着大宝继续前行。当然,少不了对他软硬兼施,以对付他对周围事物不断的好奇。
远远看去好像前面有一座桥,隐隐感觉有桥,水的地方就到了。我们踏着平稳的步子慢慢地走近它,走上去,往两边观望。这一望,心都醉了。
公园里记得好像是没有路灯的,就是有,也不多,好长的路才一个。一切的景物都借着月光呈现它们夜晚的生机。还有在远处,有一处长桥,长桥上点缀着霓虹,横跨水间,还有,在远处的繁华市区,从一个地方放射出长长的镭射灯光线,来回扫射着粼粼的水波。
这里是水。是西湖。是莲花的世界。
这是晚上,初夏之夜,西子湖畔,莲花的天堂。
好多的荷叶啊,从近处铺到湖的中心,连成好大一片。多好的荷叶啊,深色的,浅色的,直接浮在水面的,伞一样被细茎支撑着亭亭玉立于水上的。风阵阵吹过,空中的莲叶就象轻飘飘的雨伞经不起风的摇曳,在阵风中把头歪向一边,形成层层荷浪。荷花的茎深深地埋在地下,据说这西湖底下满积着厚厚的淤泥,人踩下去,愈踩愈深。而这荷花呢,就生于这深深的淤泥之下,虽风吹叶摇动,却动不了它们结实的根。
远处,是夜色下的西湖,宁静、悠美。暖风吹过,湖面荡起层层波峦,在镭射光的扫射下,犹如一部湖水的电影层层播映,泛映着湖光。若非自助游,何以得见这人间美景,游荡其中。拿起相机照了若干相片,每一张都无法把远处的荷叶和湖水摄入镜中,远处的景色一片黑色,什么模式都不行。过了一阵,忽然意识到这是光线的关系。这附近没有光源,照相时唯一的光源就是闪光灯。因此闪光灯在不同的模式下自然或自动地照亮最近的景物,而太远的景物随着光线覆盖面的降低逐渐无法成像。这不正是眼前荷塘的效果吗?近处的荷叶清晰地触动我的眼睛,它的每一次随风起舞,叶片轻轻的翻腾,就象掀起一帘翠绿的轻纱,跃跃欲试地扑向我的脸颊。随着荷塘的延伸,有的出水的莲叶接连成片,象高高的芦苇那样挡住了远处的荷塘。逐渐地,远处的荷叶与湖水接成一片,浑然一体。在那儿,弱光照射下的深绿色与湖水的黑色,已渐渐地分不清了。
这静静的西湖,静静的荷塘,静静的夜色,静静的曲院、风、荷。这些荷花,和其它懂得生命的生物,在斗转星移的日日夜夜,尽兴地享受着大自然。在这万人熟睡,黑夜被遗弃的夜晚,正是时刻裸露在自然界的荷花,和千千万万懂得生命的生物,迎着这夜幕,更加恣意地享受天地的沐浴。
已经很晚了,不能再为美景滞留。我牵着孩儿的手,沿着来时的路归宿。
[ 本帖最后由 卖火柴的小女孩~ 于 2010-3-29 09:36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