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应和学校教育一样,首要任务是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一个再聪明、学习成绩再好的人,如果品德不好,对社会是无用的,甚至对社会的危害更大。由于不注重品德教育,而使孩子走入岐途的教训是很多的,作为家长应化大力气做好对子女的品德教育。其一,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其二,要结合日常生活中遇见的各种现象,帮助子女辨别是非,使他(她)们清楚什么是好与坏,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真与假,什么事可做、应该做,什么事不可做、不应该做。其三,要多宣传社会光明的一面,少宣传社会阴暗的一面。总之,要培养子女的鉴别能力,要让子女对社会、对人生充满信心。
古往今来,多少成名人物不是品德优秀之人呢?又有多少德行龌龊之徒能成有名人物呢? 二十一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这是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年轻一代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只要他们有为祖国、为人民贡献青春的志向,满腔热情的投入到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去,认真学习和掌握实践知识与技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就一定能够成长为有用之才。家长的责任在于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学趣、爱好,并提供适宜的条件使其不断提升。家长的着力点,不仅是给孩子多少知识,还要孩子深入体悟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掌握做人的准则和生存的本能
重视品德教育,要从培养爱心入手。现在大多树孩子是独生子女,在家甚是得宠,但普遍比较自私、唯我独尊、缺乏爱心。如果这一“个性”任其张扬,那他今后的自身发展必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以自我为中心是现在大多数孩子的共同特征。我儿子也一样,小时候吃好东西时,总想多吃多占,我就提醒他“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在生活上,我绝对不把孩子捧得太高,也不给孩子高消费。在待人方面,我时常要求孩子关心别人、团结同学,尊重师长,礼貌待人,特别注意不歧视别人,要同情弱者,要有爱心
事实上,家庭环境,尤其是作为家庭环境的主体的父母等长辈,其重要的巨大的隐性教育作用是绝对不能小看的。显性教育的作用是一目了然的,隐性教育的作用则是潜移性的,主要通过感染、暗示和模仿的方式进行。例如在垃圾成堆的地方,随地吐痰似乎是理所当然的,而在铺着地毯的房间里随地吐痰,就可能产生一种犯罪感,从而抑制了随地吐痰的行为。这就是环境的暗示作用,也就是环境的隐性教育。常常听说某某孩子的性格、脾气与父亲如出一辙,这实际上是长期的隐性教育潜移默化所致。整洁得体的布置,融洽和谐的气氛,温文尔雅的举止,幽默机智的谈吐,能使人得到良好的教养。相反,肮脏零乱的环境,粗鲁野蛮的言谈举止,抽烟,酗酒,赌博,争吵打骂……孩子处在这样恶劣的家庭环境中,幼小的心灵不受到伤害才怪呢!身教重于言教,品德,意志,性格、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归因于隐性教育。
现在家庭教育的突出问题在于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家庭教育的许多误区都根源于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一些家长不管孩子的实际情况,不顾孩子的意愿,一个劲地把培养目标定在不切实际的高度。如一定要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似乎达不到目的就是失败。许多家长从自己的孩子一生下来,甚至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就想好了孩子将来的发展目标:我的孩子将来得当科学家,得当老板,经理,得读硕士、读博士,想的特别远,这有些不太实际。家长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指导下,子女进入职技校读书感到低人三分,没有面子。我认为,家长自己首先要调整好心态,要用一颗平常心来了解孩子,正视现实。一是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要求孩子,切忌揠苗助长。不要以为人生下来都是一样,要明确智力发展有迟早,兴趣爱好有差异,成才道路有不同。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人的知识积累和文明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摆脱动物性,逐渐从原始人发展和完善成现代人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始终遵循人的发展规律,顺其自然,加以引导。如最简单的让孩子策划一顿饭,独自接待一次客人,自己处理一件事情。学会基本的生活能力,学会起码的自我服务,学会调整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学会在人群中生存的技能。其目的是使孩子成为具有自立能力和责任感的文明人、现代人、中国人。二是要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现在家庭教育特别是对独生子女教育的一个共同误区就是对孩子过度的服务,对孩子的衣食住行无微不至关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部分中学生出现了生理发育提前与心理成熟滞后的矛盾。在人际关系、学习、自我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因而嫉妒、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吸烟酿酒、自伤自残及至自杀犯罪等问题比较突出。 究竟给孩子定多高的发展目标,不是由家长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孩子的具体发展情况如何。首先应该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让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这是以后发展的基础。
总之,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是一个参谋,而不是催化剂。要在旁边引导他、指导他、点拨他,不要把家长的愿望强加给孩子,要尽力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家长切不可放松对子女的品德培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几乎所有家长的共同愿望。现在许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很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最幸福的。过去,一个家里养四、五个孩子,一个没出息,还有其他的。可现在都是一个孩子,谁知道是英雄还是狗熊,但家长都把他看成英雄来培养。家长们都应努力的塑造一个好孩子,塑造一个好学生。
[ 本帖最后由 金卢 于 2009-12-29 20:58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