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里一位家长在群里转载了一篇文章,看得我血脉喷张,截一下,跟大家分享:
在当下,什么是我们能送给孩子,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健康的最可靠的礼物呢?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三样东西。
首先是阅读。
我相信,现在家长们对孩子的具体期望是各不相同的,但所有人的第一期望和终极期望都差不多,即希望孩子一生健康、幸福——这样的大目标,通过“教育”的功能所能实现的就是,第一给孩子良好的智力,第二给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人和人在智力方面可能有一些先天的差异,就像人和人在身高长相方面先天会有些差异一样;但智力的塑造,其空间比身体相貌的塑造大得多。而发展智力最重要的技术手段就是阅读,这一点已被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
其原理,第一,人是用语言来思维的。而获得良好语言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就是阅读;第二,学习新知识依赖已有的知识背景。任何阅读都可拓宽一个人的见识,让他获得超越日常生活的知识,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他的阅读量一定是呈正相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一个学习上潜在的差生。” 这是他在教学一线多年研究和观察后得出的一个重要的结论。
阅读不但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质。因为任何一部书,只要它是一本好书,往往充满真善美的情怀,核心价值观也一定是正面的。这些东西都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倾听了众多智慧语言,分享了无数思考成果的孩子,他的思想会更成熟,价值观会更完善,他的境界会更美好。哪怕是一本科普书,也会对孩子的心理形成良好影响。因为很多道德和意识问题,根本地讲,其实是智力问题。智力不足的人,智慧也很难饱满,有智力才有思考和反思的能力。由此也可以得出阅读的第三层功效——阅读可以修复心理创伤。
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带着某种童年时代的心理创伤长大的,区别只是轻重程度不一样。父母和老师可能会无意中伤害我们,生活和命运有可能对我们不公。有的人能战胜这些伤害,有的人则在伤害的阴影中伤痛一生。一个从小建立了阅读兴趣的人,会有更好的自我救赎和自我成全能力。这一点,也是基于前面提及的阅读带来的智力和心理两方面良好的基础。
当然,阅读的功能不可能强大到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拆一座房子只需一把镐头,而要盖一座房子则需要动用许多工具和手段。教育孩子也一样,阅读非常重要,还必须要其它要素来配合。
家长和教师能送给孩子的第二件宝物就是“自由”。
“自由”这两个字,在我们的教育中还没成为共识,公众对它还有太多的误解。每当我在不同的场合谈到给儿童自由的问题时,总会遭遇质疑,而质疑者总会把自由理解为“放任自流”或“无法无天”。它显示我们对自由的理解尚处于一个多么幼稚的阶段。
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怕孩子犯错误,凡事都要指点一番,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做,孩子一旦尝试失败了就大加指责和批评,这样的家长,就是强权家长,他们对孩子的“关心和付出”越多,对其自由意志的剥夺就越多。
自由和尊重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当全社会都在谈“尊重孩子”,却在“自由”的观念上出现盲区,尊重其实就变成一句空话。哲学家弗洛姆说,“如果没有尊重,爱就很容易堕落为统治和占有。”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失去了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机会,也失去了自我认识和调整的信心。他会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他的坏习惯正是束缚他的、让他痛苦的桎梏。
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自由的同义词不是放纵,而是一种选择力和判断力。孩子有能力去选择自己需要的、健康的东西,并且有能力抵抗生活中的一切虚假和脆弱,所以它是一种力量。那些真正幸福快乐的孩子,是那些真正获得了自由的孩子,他们似乎天然地知道行为的界限在什么地方。
而一个无法无天的孩子,他的行为只是放纵,不是自由。他的放纵正是压抑的后果,是选择功能的失效,所以是反自由的。这样的孩子,他内心软弱无力,他其实是恐惧地活着,因为他失去了对自己的掌控力。
能否给孩子自由,是家长和教师能否有分寸地表达关爱,有质量地去教育孩子的一块试金石。只有成人首先解放自己的心态,重新理解自由,理解了自由意志在教育中何等有价值,才能把“自由”这个无价之宝送给孩子。
第三份礼物是“表率作用”。
如果说我们送给孩子的第一份礼物“阅读”,它完全体现在孩子自己身上;第二份礼物“自由”,它出现在成人和孩子的关系之中;第三份礼物则表现在成人自己身上。
我经常收到家长们这样一些来信,说自己的孩子跟小朋友玩时,老打别人,讲道理没用,揍一顿也没用,问我怎么办。还有人说,“孩子脾气不好,我知道这和我脾气不好有关。请问如何改掉孩子的坏脾气?”持有这种强盗逻辑的家长非常多,他们的眼中只看到了孩子的不是,看不到自己给了孩子一个生气就打人、爱发脾气的坏榜样。而家长用行动告诉孩子的,远比言语告诉得多。
思想家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这三种方法在当下恰恰是被许多家长和教师最热衷运用的。我们的古人说得多好,“言传不如身教”,这六个字无人不晓,但有多少人会依此为镜,来反观自己,并谨慎践行呢?
一个活在虚荣中的家长不可能教给孩子踏实,一个刻薄的教师也不可能教会孩子宽容,而一个真正尊重孩子、给孩子以健康的爱的长辈,他哪里需要向孩子讲“尊敬长辈”的道理呢?给孩子做出表率,不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面貌。在外人面前你可能谨慎,可能伪装,孩子一般也看不到;而和孩子如何相处,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你能教给孩子的,全写在这里面了。
父母和孩子,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种关系,我们愿意把世上最好的东西送给孩子。现在大家基本已形成共识,给孩子好的教育就是给他最可靠的财富。但在“教育” 的概念之下,到底我们给孩子的是什么,这方面家长和家长的差别经常是巨大的。这个差别,主要地不是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手段的差别。手段的不同,区分出你给孩子的到底是银碗、金马车还是一副良弓。
所以,无论你置身都市还是乡村,是贫穷还是富有,是高官还是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给孩子——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给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为孩子做出良好的表率——这就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给孩子的最宝贵的财富,是生命中最美的馈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