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2014 找课程?找老师?找学校?找到你想要的【汇总贴】

静辞澜漪 2014-10-9 10:26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希望有语文学习问题的家长,随时在帖子里沟通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静辞澜漪 2014-10-9 10:29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语文孙老师的主帖地址http://bbs.runsky.com/thread-9034017-1-1.html 欢迎沟通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静辞澜漪 2014-10-14 23:37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本帖最后由 静辞澜漪 于 2014-10-14 23:41 编辑

中考考生语文学习的四大误区(直击中考)
中考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尤其是语文一科,分数差距不是短时期内可以缩短的。150分的分值, 基础知识28分,古文阅读16分,现代文阅读36分,作文70,每位考生都在苦恼如何把握每一部分的考点,争取更高的分数,但是因为分值设置的不同,所以考生往往在这四大考点的认识和解答上存在较深的误区。
误区一    基础知识部分无关紧要
很多家长和学生过多的关注阅读和作文,从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积累,28分占了总分的近1/3,它的考点很多,但是比较集中:汉字书写(2)、字音字形(4)、修改病句(4)、默写(12)、名著阅读(6)等。尽管考点众多,但是只要强化专项训练,效果就会很好。这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文学常识一题,客观选择题2分,它需要孩子在初一就对没课的文常知识有所掌握,一节课记一点,就不会觉得很多很乱,如果等到初三再重新翻书看,就难免又耽误时间,又很难做到牢记。所以,这一部分虽然考点多,但是比较容易掌握,也相对容易得分。因此,我们以130分为例,想达到这个分数,必须重视这一部分的知识点,达到25分以上才行。
误区二    古文课外阅读和诗歌鉴赏全凭感觉
这一部分在语文考试中占的分数最低,但是课内文言文的分数6分,完全是可以全部获得的,只要平时老师要求的翻译课文和重点字词的解释没有问题,对主题思想的把握准确无误,就不会失分。令大家头疼的是,课外文言文完全没把握,诗词鉴赏就更不必说了。所以,很多学生都凭借自己的感觉去答题。其实完全没必要这样,中考在这一部分的考点就是120个实词和16个虚词的用法,归纳整理以后,对课外文言文的理解和答题的帮助是事半功倍的。对于诗词鉴赏,也分为四种题型,从语言、形象、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来考查,只要掌握了基本答题方法,拿到这两分就不是困难的事情了。以130分为例,需要考生在这部分拿到13分以上。
误区三    现代文阅读的解答套用固定模式即可
无可厚非,这一部分在语文分值上影响很大,也是学生最头痛的一个考点。其中包括两篇文章,据近年来中考的文体来看,一篇为说明文,一篇为议论性的散文。对于记人记事的文章,因为其理解分析相对简单,试卷出现的可能性在逐年降低。对于说明文的解答,因其题型相对固定,大部分学生都能拿到80%的分数。对于散文而言,许多学生都认为,固定的答题模式,比如说“这句话具有生动性、形象性”,“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渲染了气氛”,“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情”等。这样的回答,考生认为比较满意,评卷老师会认为答案比较笼统,不确定该生是否完全理解了该题,还是用套话来掩饰。所以,一般这种情况下,评卷老师是不会给分的。解答这类题型,需要方法和技巧,同时也需要考生对文章有正确的理解,如果担心自己的阅历太少,理解力比较差,就必须在平时多读些文章。当然,初三的生活是忙碌的,紧张的,疲惫的,考生可以利用休闲时间读一些意林、读者、格言等杂志,其中的小说、散文及杂感都会为我们开阔眼界,遍看人间百态,通过间接经验来获得阅历。以130分为例,现代文阅读拿到28分以上方可。
误区四    背诵N篇作文备用,以解燃眉之急
作文70分,让每个考生和家长都恨不得在最短时间内将作文分数提高5-10分,尤其是初三家长,在考试日期日益临近的时候,病急乱投医,拿着作文书让孩子背10篇以上不同题目的作文,以备不时只需。其实,写作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如果在中考中碰巧遇到了题目相似的文章,那固然好,但是要避免抄袭之嫌,还必须换成自己的东西。考场作文出现的雷同的就按五类文处理,这样的事情我看到的不止一次了。如果碰到的是与自己背过的作文完全不沾边,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很受打击,本身的写作能力平时也没有加强,作文成绩必然很低。另外,虽然作文总分70,几乎占了语文考试的一半,但是大部分学生的成绩都相差在5-15分。所以,关注作文没错,但需要学会写作的基本要领和写作方面的技巧,如开头、结尾、中间的布局等,同时也要关注前面几部分的考点,因为那些才是更大的拉分点。考生也要把握自己擅长的文体,考试中必然有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议论文,无论哪一种,考生考前必须确定自己中考时要选择哪一种。记叙文可以通过文采或感情取胜,议论文则要靠以理服人取胜。以130分为例,考生的作文需要得到64分以上。
以上四点是中考语文学习备考中容易出现的四大误区,以后的帖子中,我会详尽的阐述基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将古文的实词、虚词的用法及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陆续发表,和家长一起探讨阅读的方法、技巧及答题要点等重要内容。对于写作的基本知识和速写技巧,将结合具体方法事例来向家长和学生进行介绍。

语文孙老师的主帖地址http://bbs.runsky.com/thread-9034017-1-1.html 欢迎沟通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静辞澜漪 2014-10-17 10:20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市内四区期末试卷要点之比较
初二是中学阶段的重要时期,为了让市内四区的学生了解各个考区的试题题型及难度,我将四区学生的期末试卷汇总,分析其题型及分数设置情况,让各位考生对自己的分数及水平能有更好的了解。
中山区、沙河口区及甘井子区在分数设置上均为150分,而西岗区则以120分为满分,所以学生在分数方面不易对自己有个很好的估算。在基础知识积累、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及作文四大项的设置上,四区的考题也不尽相同。第一部分,中山区、沙河口区及西岗区都是28分,甘井子区则是32分,而中考的分数设置为28分。第一部分的题型设置,中山区、沙河口区及甘井子区是一样的,均为汉字书写、注音写字、病句、文学常识、仿写、默写及名著阅读,西岗区在题型设置上,将仿写换成了解释成语。中考题型与三区的考题一致,只是在仿写一项上,可能换成筛选信息题。在难度方面,四区的考题不相上下。
   第二部分是古文阅读,分为三个小部分: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及诗歌鉴赏。这一大项,四区的题型是一致的,但是分数设置稍有不同。中山区和沙河口区为16分,西岗区为15分,甘井子区为13分,而中考的分数设置为16分。第一小部分的题型设置是均为解释加点字、解释划线句子及理解性回答问题。第二小部分的题型设置为加点字选择题、断句、翻译划线句子及理解选文回答问题。第三小部分诗歌鉴赏在考点上稍有不同,中山区、西岗区及甘井子区是对语言的考查,沙河口区则是对意象的考察。在难度方面,中山区的较难,其他三区基本相同。
   第三部分是现代文阅读,中山区、沙河口区及西岗区在分数设置上均为36分,甘井子区为30分,而中考在这一项上的分数设置为36分。现代文阅读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四区均为说明文,第二部分中山区为哲理记叙文,沙河口区、西岗区及甘井子区均为叙事记叙文。在难度方面,中山区的两篇文章较难,学生丢分较多,而西岗区的两篇文章较为简单,中山区学生在平时练习中做过相同的考题。
   第四部分是写作,四区均为两篇题目不同的记叙文,中山区、沙河口区及甘井子区均为70分,西岗区为50分,而中考的分数设置为70分。在难度上,四区基本一致。
总体看来,这次中山区的试题难度较大,西岗区较为简单,沙河口区及甘井子区的试题难度居中。中山区及沙河口区在题型及分数设置上最接近中考标准,对学生评估分数及水平最为有利。以上为我对初二四区期末试卷的分析及评估,希望对初一至初三的学生有所裨益,也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及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练习,在分数上有所突破。
语文孙老师的主帖地址http://bbs.runsky.com/thread-9034017-1-1.html 欢迎沟通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静辞澜漪 2014-10-27 13:49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语文基础知识点汇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
语文孙老师的主帖地址http://bbs.runsky.com/thread-9034017-1-1.html 欢迎沟通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静辞澜漪 2014-11-6 11:51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语文孙老师的主帖地址http://bbs.runsky.com/thread-9034017-1-1.html 欢迎沟通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静辞澜漪 2014-11-6 11:52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实词
1.安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   (3)安能求其千里也(    )
2.备
(1)众妙毕备(    )   (2)前人之述备矣(    )
3.比
(1)其两膝相比者(   )   (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   (3)常自比于管仲、乐毅(   )
4.毕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   (2)录毕,走送之(   )   (3)吾与汝毕力平险(   )
5.蔽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6.鞭
(1)鞭数十,驱之别院(   )   (2)北市买长鞭(   )
7.兵
(1)上使外将兵(   )   (2)行收兵(   )    (3)兵革非不尖利也(   )
8.薄
(1)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   (2)不宜妄自菲薄(   )
9.策
(1)策勋十二转(   )    (2)策之不以其道(   )   (3)执策而临之(   )
10.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3)曾益其所不能(   )
11.长
(1)北市买长鞭(   )    (2)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3)木兰无长兄(   ) (4)但愿人长久(   )   (5)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
12.朝
(1)于是入朝见威王(   )  (2)朝服衣冠,窥镜(   ) (3)皆朝于齐(   )
13.称
(1)袒右,称大楚(   )   (2)乃诈称公子扶苏(   )   (3)先帝称之曰能(   )(4)不以千里称也(   )   (5)不能称前世之所闻(   )
14.诚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   (2)臣诚知不若徐公美(   )  (3)帝感其诚(   )
15.乘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2)公与之乘(   )   (3)车六七百乘,卒数万人(   )

语文孙老师的主帖地址http://bbs.runsky.com/thread-9034017-1-1.html 欢迎沟通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我的爱天使 2014-11-12 09:15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静辞澜漪 2014-11-14 15:51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小学语文阅读技巧
1.        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主要题型解题方法
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
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
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
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六、联系上下问解释词语的意思:
方法1、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
方法2、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
方法3、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

七、选择正确的读音
一般出现的是多音字,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文章中的词语作出恰当的选择。

八、选择恰当的字词
1、仔细阅读字词所在的句子,了解句意,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
2、认真分辨两个词语的区别是什么,以1为依据作出选择。

九、标点符号的作用
1、——的作用
① 解释说明; ② 话题的转换; ③表示话语的中断; ④ 时间或声音的延续。
2、……的作用
①引文的省略;②列举的省略;③说话断断续续。
3、“”的作用
①直接引用②特殊含义③强调意思 ④特定称谓

十、给文章加上恰当的题目
1、根据文章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加上简短的修饰语。(比较保险)
2、根据文章的中心,用中心词作为题目。

十一、文章的写作顺序
1、时间先后顺序。      2、地点变换的顺序。
3、事情发展的顺序。    4、按总后分、总分总、先分后总的的顺序。

十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并列  一面……一面    一会儿……一会儿    既……又
2、递进  不仅……而且  不但……还    连……也
3、选择  不是……就是  或是……或是   宁可……也不
4、转折  尽管……可是   虽然……但是   却……   然而……
5、假设  如果……就……  假使……便    要是……那么
6、条件  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都  不管……也
7、因果  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既然……那么

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语文孙老师的主帖地址http://bbs.runsky.com/thread-9034017-1-1.html 欢迎沟通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0 关注
  • 7 粉丝
  • 113 帖子
 

天健社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