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用心为家长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700楼 一模之后 家长最该 ...

 楼主| 金卢 2010-4-1 17:52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面临中考的初三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调节方法(四)

      第四个易出现的问题:作息不当,效率不高

      在初三学生中,有很多人提到了自己睡眠不足,精神不振,白天经常想打瞌睡,学习效率低下,影响了学习的效果。长此下去,许多同学就觉得很疲惫。

      心理老师建议: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合理利用时间,注重学习效率
      尽管学校和老师一再地强调初三的学习过程中,要劳逸结合,但事实上仍有太多的学生进行“学习疲劳战”。很多同学都是在上半学期还能挺住,下学期还没有到考试的日子,身体和心理就出现了严重的损坏,不得已要放弃学习活动,临考前,保证自己在晚上10:00左右睡觉。“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不是我们学习不努力、要偷懒,是为了能够保证我们持久的学习动力和能量,学习不是谁用的时间长谁就一定能够成绩好,学习重在方法和效果。只要我们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注重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我们一样可以取得好成绩。


[ 本帖最后由 金卢 于 2010-4-1 17:5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金卢 2010-4-6 17:24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问题五如何应对家长的压力

造成学生学习压力大和考试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父母的期望过高。不少学生说:“父母对我们真的非常关心,生活上无微不至,学习上千叮咛万嘱咐,精神上殷切期望,但使我们感到在关心的背后,有一股巨大的压力。不良的心理暗示等介绍

      心理老师建议1.学会理解父母,变对立为合力。

  对家长来说,“望子成龙”是十分合情合理的想法。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比自己强,长大有出息,在社会上能够有理想的工作,有美满的生活,并且大多数的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未完成的理想。他们往往以自己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告诫孩子,要把握机会,考入重点高中,赢在“起跑线”上。这些想法都是出于父母对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所以作为子女应该理解父母。平时父母对你学习上的叮咛、考试分数的唠叨,实际上都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作为子女,不应该过多计较父母的语言、态度、方式方法,而应该更多地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帮助,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父母对你学习的态度放心,对你努力的行动满意。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将父母对你的期望转化成你们的共同目标。

  2.学会与父母沟通,变压力为动力。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往往出于自己内心的良好愿望,可能有时也是非常理想化的。他们忽视了孩子个人的需要,父母的不良暗示造成的影响,但不知压力过大就会变成阻力。父母方面的积极性只是考生的外动力,在内动力没有跟上的情况下,只能成为一种压力。所以内外动力的协调,最好由考生自己来完成。当考生觉得父母的期望过高时,应该主动与父母聊天,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父母,把自己的困惑和想法转达给父母,让父母了解你的真实想法和实际能力,客观地评价期望目标的合理性和实施的可能性。通过与父母的沟通,变压力为动力。
   

      3.学会调整期望,挖潜力为实力。

  只有合理、合适的目标才会激发人去努力,“跳一跳摘果子”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如果不管怎么跳都摘不到果子,那么不论果子多大,也无法引起兴趣。因此,可望而不可及的期望,只会使人产生自卑和抑郁,最终选择放弃。考生应该与父母坐下来,认真分析自己现有的实力,了解期望考入学校的实际要求,如去年的招生名额、入学的分数等等。根据自己现有的成绩基础,权衡录取的可能性;同时也需要考虑一些可能的变化因素,如学校今年是否有扩招计划,个人方面是否有可挖掘的潜力,外加一定的保险系数,即考虑不可预料的因素,如考试中的身体状况、考场发挥等。最后决定考入该校是否可以成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努力的限度保持在自信而不自满的程度。


[ 本帖最后由 金卢 于 2010-4-6 17:2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急需求 2010-4-8 07:04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心理老师有时间给我孩做一次心理疏导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aigaole229 2010-4-13 12:08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看了以后很有启发,谢谢老师,希望坚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金卢 2010-4-13 17:40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中小学生学好数学的三阶段

      很多学生及家长经常问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把枯燥难懂的数学学好?”说实话,数学在我的眼里,从来就不曾有过枯燥难懂,相反,数学倒是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美,既美的单纯,又美的有深刻,这样的数学早已俘获了我的心,让我为之魂牵梦绕。
      数学又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学科,例如,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基本上都是数学家。它会默默地陪伴我们一生,要是和它搞不好关系,无论做什么都比较困难。华罗庚先生在谈及数学研究时,提到了三种境界:
      1、依葫芦画瓢地模仿;
      2、利用现成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3、提出新的思路,创造新的方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这对于数学的学习也是很有启发的。
      我觉得,数学学习的境界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很多学生学习数学是在课堂上听懂老师讲的题目之后,立刻做题,遇到不会做的地方再拿出书翻开看看,接着再做题,如此反复。这样的结果就是再遇到类似的题目,仍然束手无策,无从下手。为什么呢?数学的学习与其他学科不同,要想真正领悟其中奥妙,首先要把书上的每一条定义、定理、公式等理会深透,绝不仅仅是一个结论,细究起来,那都是开悟一种解题方法的点金之石啊。所以,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建议先把书的内涵吃透,这样就不会“不识庐山真面目”了。
  第二阶段:
  数学的学习,听懂了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是很多学生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听懂了只是听懂老师的解题思路,而真正意义上的学会了是不仅能正确领会老师的解题意图,而且能从老师的思路中归纳出一类方法为自己所用。一部分的学生学习数学仅限于完成老师的作业,满足于跟在老师的后面,亦步亦趋,拣老师丢弃的东西而自己不做任何的提高,慢慢地就会把自己封闭在自己圈定的圆里,思维难以活跃,那么可以肯定地说,这样是难以学好数学的。只有走在老师的前面,时时为自己的提高留足充分空间的学生才能凭借自己的实力跃上一个新层次!
  第三阶段:
  经常有学生、家长说“为什么在数学上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做了那么多的题,成绩就是不见提高呢?”原因何在?我想这也是困惑很多人的一个问题。
  首先,问题出在做题上。有些学生、家长一看数学成绩不好,马上去书店买回一堆习题集开始做,做完这本做那本,一本连着一本,力求以做题的数量取胜。这是错误的。一本好的习题集都有它自己的知识结构,都会有一个由浅入深、由单一知识点向多个知识点综合的渐变过程,也就是梯度变化。做题做得太杂,难以成系统,难以形成梯度,难以形成覆盖。所以在做题时首先要对练习册进行认真选择,质量不高的书宁愿舍弃。一旦选定一种练习册,就应该狠抓落实。一定要动手,在动手的过程中既能发现隐藏的问题,又能使自己的思维集中,很多学生学数学不动手,看似用了很长时间,其实效果很差;一定要抓住错误不放松,错误的出现正是问题的暴露,改过来了也就提高了一步,所以在学数学时要舍得花时间改正错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科抓好这一种练习册就足够了。
  其次,问题出在思维上。题海战术是行不通的,但仍然有学生、家长热衷于此。这也是不对的。数学题太多了,做到什么时候才算做完?做完数学题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况且也没有做完数学题的必要!其实数学题是可以归类的,在每一类里做好那么几道有代表性的就够了。所以,能学好数学的人不仅擅于做题,更擅于思考,懂得在做过题之后的反思,这反思的重点之一就是对做过的题目进行归类。
  


[ 本帖最后由 金卢 于 2010-4-13 17:4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儿女双全 2010-4-14 08:52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原帖由 金卢 于 2010-4-13 17:40 发表
      很多学生及家长经常问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把枯燥难懂的数学学好?”说实话,数学在我的眼里,从来就不曾有过枯燥难懂,相反,数学倒是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美,既美的单纯,又美的有深刻,这样的数学早 ...



听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对金老师表示敬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天建宝贝 2010-4-14 10:59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smilinggrass 2010-4-14 14:26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支持一下

好老师还是有不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心生欢喜ME 2010-4-17 20:36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一本好的练习册

谢谢有爱心的老师。

女儿初一,老师能否推荐本好的练习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心生欢喜ME 2010-4-17 20:45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现在数学练习册确实多,真的不知道那本才是真正适合孩子,老师能否给点建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1 关注
  • 7 粉丝
  • 5 帖子
 

天健社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