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纪实 苇海刀客:正在消失的职业

sy大漠狼烟 2014-5-11 20:00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辽宁沈阳
本帖最后由 sy大漠狼烟 于 2014-5-11 20:21 编辑


文沙爽摄影孙静文

从沈阳出发,沿京哈高速一路驶往西南,只需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即到达辽河三角洲的中心区域。辽河、大辽河在此奔流入海,冲积成广袤的沃土平原。以红海滩、河蟹和大米名扬天下的辽宁盘锦就坐落于此。当然,还有石油和芦苇——如果城市也有表字和雅号,那么盘锦很适宜叫做“三田”——油田、苇田和稻田交织错落,共同支撑起令外地人艳羡不已的工农业经济。
事实是,“盘锦”这个地名的出现确实和其境内这些一望无际的苇塘有关。新中国成立前后,盘锦苇场由营口市造纸厂分管,时有苇塘140万亩。当然,此时的苇场还没有官方通用的名称,当时担任营口市造纸厂厂长兼苇场场长的王良才就此在报告中建议:因为苇场主要兼跨盘山县和锦县,故可用两个县名的头一个字组合在一起,为苇场命名。这个建议得到了国家轻工业部的批准,“盘锦”之名由此诞生。

到了十二月,另一群候鸟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说着五花八门的方言,穿着打扮也是各不相同。吸引他们的,是一场即将在大苇荡中展开的收割盛宴。
21世纪初期之前,收割芦苇均由人工操作,百余万亩苇田,全部需要人力一刀一镰地割回来。苇场原有职工显然难以完成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刀客”的职业因此应运而生。
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刀客”这个职业到底产生于何时。又是哪一个人灵机一动,脱口而出这样的一个称呼。或许,它就如同在每年春秋两季行走于各地,专门帮助当地人插秧和收割麦子的“麦客”一样,由来已久。客,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客;而一个“刀”字,给这个称呼涂抹上些许侠客般的浪漫色彩。而在这称呼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苦辣酸甜?
早期的刀客主要来自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地,也有从省内各地的乡村赶来的农民,眼下还有部分刀客来自山东和黄河流域。虽然社会在变化,大苇荡也在不断更改着它的所有者,而这一辈辈刀客也换了数茬。他们多为乡亲、父子、夫妻、兄弟,结群引伴,子承父业,年年岁岁,如期而来。他们要趁着这冬闲时节,在年关到来之前赚取一点外快,让全家人过上一个丰盈的春节。

割芦苇必须要等到上冻。苇塘里的水结了冰,连厚厚的土层也被冻透,人才得以踏入这片湿地沼泽。此时的大东北,气温在零下十几度甚至更低。在诗人们看来饱含激情和诗意的大苇荡,在刀客们眼里,更接近残酷的战场。为了赶工期,他们往往一大早就要起床出门,冷啊,真是冷。旷野中寒风如刀,直逼骨髓,但为了干活麻利,又不能穿得太多。很多刀客因此患上了风湿。还有累。挥镰劳作的时代自不必说,纵使眼下机械化普及,捆扎、搬运,仍需要使出全身力气。每一位刀客的两只手伸出来,无不像一只只手形小钢锉,满是皴裂、厚厚的老茧和粗糙的倒刺。“人进苇荡,驴进磨坊”,虽然他们的语调里带着些许幽默和调侃,但仍然无法掩盖其间的无奈和辛酸。与寒冷和劳累相比,那些柳絮般恼人的荻花带来的困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一天,我们前往赵圈河和羊圈子苇场。到达赵圈河时,适值中午时分,刀客们和本地的苇场职工围坐在刚割下来的苇垛边背风处,正在吃午饭。刀客们的午饭由承包苇塘的老板派人送到工地上,负责做饭的中年妇女据说是老板的什么亲戚。他们吃得很快,敝旧的饭盒上方,一缕若有若无的热气稀薄地升起来,快速飘散。
大约是在2004年前后,芦苇收割开始普遍改用小型手持割灌机,这机器顶端的圆盘上布满锋利的锯齿,看上去活像一只食人的小兽。一台割灌机能顶得上10把镰刀的工作效率。以人工苇镰收割时,每人每天能割苇半吨左右;而使用割灌机以后,手快的刀客,一天能收割6吨芦苇。这就意味着,以往一片苇塘需要十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雇佣一个人就够了。割灌机的出现,使刀客的数量随之锐减。
随着科技的进步,农用机械快速普及,近几年开始使用小型收割机。只有收割机无法到达的塘沿和角落,才需要用原始的人工苇镰进行收割。生产效率再次大幅度提高,所需人工量也变得更少。为保障安全,驾驶收割机需要经过专业培训。这样一来,刀客们越发处于劣势。因为相比之下,作为常住民的苇场职工当然要比刀客们稳定得多。而刀客中即使也有许多高中毕业的年轻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即使经过培训,也易于造成人员流失。这样无疑增加了用工成本。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刀客”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稀少的职业。
暮色渐已苍茫,他们准备收工了。收割下来的芦苇被束扎成捆,搬上马车和手扶拖拉机,运回专门用来存放芦苇的场地。这些场地均有避雷装置,同时必须防火防水淹。堆成的苇垛足有四五米高,近百米长,最上层的苇捆向边缘倾斜,以便于排水。远远望去,有如若干排整齐的房屋,有着统一的人字形屋脊。
刀客们住的地方,通常的叫法是“塘铺”。是在苇塘里砖砌的几座平房,外表十分简陋。早年间,这些房屋每年只有不足三个月的割苇期被使用,其他时间均闲置。直到近几年,随着盘锦河蟹知名度飙升,苇塘中也开始尝试河蟹养殖,有的“塘铺”在夏秋之季也成为养蟹人的临时居所。
走进“塘铺”,屋内的一切设施均因陋就简,破旧的桌凳不知是哪一年从什么地方淘汰下来的,墙壁被经年的烟火熏成斑驳的灰黑色,上面胡乱地钉着钉子,挂着刀客们的背包和用品。头顶上,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农村流行的花格棚纸积满灰尘,像一幕幕面目不清的往事。厨房里则堆满杂物,泥抹的灶台中央安置一口北方乡村常见的大铁锅,烧饭的柴火顺便也烧热了刀客们睡的火炕。据说早年的时候,一铺火炕上有时要挤挤挨挨地睡下二三十人,不分男女。如果其中还有夫妻一起来做刀客的,通常会在大通铺上用花花绿绿的布帘子隔出“夫妻间”,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致。
因为割苇子是重体力劳动,老板一般都会交待厨房做些好一点的伙食。这一天,厨房里包饺子。刀客们收工回来。有的坐在炕沿上吸烟,有的倒在铺盖卷上假寐。看得出他们都很疲惫,累得连话都懒得说一句。
饺子热气腾腾地上了桌。吃着吃着,刀客们的脸色渐渐有了活气,话也多了起来。说到高兴处,他们笑了,一天的劳累似乎至此落到了实处。
随着物价上涨,刀客们每天的工资也由十年前的十几二十元上升到百元左右。对此,他们已经很知足了。
在苇塘拍摄的间隙,孙老师随手拍下了冻在冰层下面的两尾小鱼。在寒冬的深处,它们与破碎的苇屑、荻花和许多未知的阴影冻结在一起。不知怎么,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我的心底突然涌出深深的怅惘和凉意。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神点评8

大漠流沙 2014-5-11 21:53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很不错的纪实,通过拍摄者的作品,了解一种职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络腮胡子 2014-5-11 22:17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机械化发展是趋势也是进步,科技发展本该是高兴的,看了这个文章心里却如打翻的五味杂陈。
刀客的称呼听起来更具侠气和洒脱,可是实际上却也有太多的无奈和辛酸。
关注一种职业,关注一种职业人背后的故事,才能理解的更多。
sy大漠狼烟 带来的这个帖子 ,画面,文字都带来极强的感染力。
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xinghaifeng 2014-5-12 00:46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好纪实,独特的视角和渲染让我们更了解了这群特殊的人群,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大连訫水 2014-5-12 06:59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每一张片子都很用心,足够精彩,让我更赞羡的是文字所传达的知识和思想~~~~~~~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眼镜老头 2014-5-12 07:43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老师的片子 拍的精彩
老师的点评 让学生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y大漠狼烟 2014-5-12 09:45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沈阳
感谢各位老师的点评。欢迎交流,这是一个具有很高水准的网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时尚帝国 2014-5-12 15:46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孙老师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摄影师,关注很多民生话题,欢迎大家与孙老师经常交流。再次感谢孙老师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我是湘玉 2014-5-22 14:04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楼主才华,诗文并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0 关注
  • 12 粉丝
  • 6 帖子
 

天健社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