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因泰勒之死 重温一本有趣的书

被调整的目光 2011-3-25 08:41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给泰勒写讣闻的作者,比泰勒还走的早!—《纽约时报》上长达4000个单词的讣闻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据了解,该文作者麦尔·高索于6年前就已辞世,该篇讣闻的编辑比尔·麦克唐纳德在接受《华尔街日报》的采访时表示,因为麦尔·高索写得太好了,所以不忍心扔掉。
不知同学们是否了解国外媒体的讣闻写作。在此,推荐一本书,并帖一篇以前写的旧书评,大家看着玩吧,挺有意思的。

41HU-hKBsEL._SS500_.jpg

有一个行当

受益于“人肉搜索”,我给网友“二锅名”取名“人肉呼机”;如果冯氏喜剧《大腕》中的搞笑品牌可以落地,我也愿意尊称他为“报丧鸟”——他总是在第一时间向我报告某名人故去的消息。

说来诡异。上个月20日左右,二锅头在两天之内接连三次报丧——一是“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中的作家浩然于20日离世,二是法国先锋文学旗手(“旗手”,与浩然走红的年代有着多么神秘的呼应!)格里耶于18日长眠,还有……这个比较匪夷所思——罗志华,一个不太成功却相当有符号性的书店小老板,香港文化界的幕后推手,2月18日,他的尸体被警方发现埋于20箱图书之下,此时距他意外身亡已近半月。爱书人被心爱的图书压死,“有冇搞捻错呀巴打你驶唔驶死得咁死黑色幽默?”香港人叹惋他走得如此文学且黑色幽默。

“同一行当的人总是成群结队地离开这个世界”,这是玛里琳·约翰逊的断言。我们接下来就要说到她的《先上讣告 后上天堂》,在有清明节的四月,谈论死亡以及这本书,似乎很合时宜。

玛里琳用以下令人瞠目的材料证实自己的结论:1986年10月25日,《纽约时报》并列刊载了两位科学家的讣告,一位分离出了维他命C,另一位分离出了维他命K,这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同一天驾鹤归西。这似乎并非孤证。曾为《小熊维尼》里的小老虎配音的保罗·温切尔与同在该片中为小猪配音的约翰·菲德勒相差一天离世。还有,1826年,美国第二、第三届总统同时撒手人寰,等等等等。

当然,作为一个讣告作者,玛里琳也有不那么笃定的时候。比如,伊丽莎白·泰勒,从玉女熬到玉婆,经历无数次手术却最终金刚不坏,甚至有机会笑对过早出笼的讣告;马龙·白兰度,明明濒死,却不仅没死反而继续“忙忙碌碌地往自个儿的生活中增加污七八糟的新篇章”……虽然玛里琳最终还是找到了机会为他们写讣告,但屡次失手的死亡预测终于让她明白:不该僭越、插手上帝的工作,对于讣告作者,上帝是他们唯一的责任编辑。

某甲某乙离世的消息经常会引发玛里琳肾上腺素的汹涌,对此,她和她的同行心怀歉意:“请原谅我们的喜悦,但我们毕竟是干这个的。”他们用对逝者一视同仁的“平等主义讣告”为自己扳回了分数,在其永远过去时态的文字中,既有“深喉”的惊天秘密,也有早夭儿的朝露人生。

比照“《华尔街日报》式新闻”那相对稳定的起承转合手法,讣告的大腕级写手也有自己的落笔套路,《费城每日新闻报》的尼科尔森就整理了一套自助式“讣告工具”,并四处派发,以切磋技艺和提携后辈。

而说到切磋技艺,就不能绕过“杰出讣告作者大会”,这个至少已经举办过六届的大会,听上去总有些巫气森森,令人联想到该书转述的一种讣告写作氛围——“就像一群巫师围着烹煮魔药的大锅。只要有人往锅里新扔进一颗螈蝾眼珠、癞蛤蟆爪子,人群中就会响起七嘴八舌的赞许声”。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讣告料理巫师并非易事,最难处便在于要具备站在历史角度、根据死者所处时代评价其一生的能力,但现实却一如马龙·白兰度,总是带给玛里琳们以吊诡之感:“无论我想出什么话来评价他,这话反过来说也同样正确。”好在,无论怎样评价,有了讣告的放大,肉身业已灰飞烟灭的主人公就不会被草草赶#*$@#$生舞台。

读此书,极易产生晋身讣迷行列的冲动,更何况,玛里琳还看似漫不经心地留下了一些可供讣迷升级之用的网络线索,比如Google的新闻组alt.obituaries,或者在deathbeeper.com上订免费邮件列表(只要有名人去世,立即会发通知),以及www.whosaliveandwhosdead.com(你没看错,这个域名就是这么长)。如果你的英文不灵,也可以在“SOHO小报”的网站上找找“特务小强”的博客,内容短促而有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神点评1

笔舞飞扬 2011-3-28 18:43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外国讣告和贺词都单独成一个产业。。有专门写这个。就知道这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0 关注
  • 4 粉丝
  • 35 帖子
 

天健社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