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本小说内容以写实为主,围绕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没有穿越时空,没有飞天遁地,没有男欢女爱,也没有当下流行的基情四射,本着尽量不吹牛逼,不装逼的心态叙述自己活到现在的人生经历,本人第一次写这东西,写得肯定不好,各位看官嘴下留情,把口水浪费在我身上不值得。 本人80年出生在一个沿海城市,因为其所谓的军事地位,并且在一二战时候各种鬼子蹂躏过,土生土长的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所以那里没有什么像歌声里所说的我的父老乡亲,这个城市的人都是来自外地的。
由于父母都是军人,所以从小在部队大院里长大。小时候还没感觉,现在觉得自己以前住的地方真赶上某些海岸线别墅区,三面环山,一面是海,毫无任何人工的自然的风景美不胜收。自本人有记忆起,周围的叔叔阿姨都是穿着军装带着大盖帽的,那个时候军容军纪挺严的,只要在部队周围,你会经常看到这样一幕,一个或几个军容不整的士兵玩命的狂奔,那腿都能撩屁股上,然后看后面就有个军用大解放急速驶来,车斗里笔直得站着几个一身戎装的士兵。往往会有两个结局,一个就是军卡撵死狗似的的撵上了几个士兵,然后纠察队不由分说,直接给架上了军卡,然后绝尘而去。另一个结局就是士兵跑得比兔子还快,那时候的部队大院周围,到处都是树林子,芦苇地,这一头扎进去,你根本就找不到,有时候天黑点,你扎进去了,逃得匆忙点,忘记进来的道,自己可能转悠一晚上才能顶着一头杂草蜘蛛网,踩一脚黑泥上面还粘两个赖蛤蟆走出来,所以往往纠察队的士兵遇见这么拼的人,也会放他们一马。我那时候还小,就觉得这场面挺刺激的,所以有时候看到有士兵跑,我门这群小孩也跟着跑,我一直觉得,我现在这两条大长腿是不是都那个时候甩出来的。当然也有不跑的,军官就不怎么跑,因为好久不参加训练的原因,跑不起来,再个即便跑起来,让士兵看到也掉份子,所以干脆不跑,我家对门的叔叔就被纠察队员请上车带走了,回头禁闭训练一个礼拜才给送回来。 我一直很庆幸自己出生在那个年代,因为看看现在的孩子玩得,真心说,没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玩得精彩,没我们玩得野。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时间要么参加什么特长班,补习班,回家后也就玩玩电脑,在虚拟世界里意淫下自己。我们那个年代,基本上还没有什么补习班,特长班的概念,孩子放了学真就跟放羊了似的,物资匮乏的贫穷时代,人都爱动脑子,所以自己做玩具,自己编排游戏,虽然某些玩具和游戏的危险性极高,但恰恰就是我们追求的效果。 前面说那么多就是简单交代下我说处年代的历史背景,其实还有很多内容需要普及给大家,但为了不让人感觉我在码字,浪费看官们的生命,我就一边讲故事,一边穿插这些内容吧。从我4岁开始讲起吧,有些人会说,你4岁能有屁意思,很多人觉得5岁以下的能被写成故事的也就是哪吒,金刚葫芦娃等传说中的人物,是啊,我是没有腾云驾雾大闹天宫,没有东海龙宫狂殴敖广的经历,但本人4岁时候就逐渐展示出比同龄孩子更能左的天赋出来,这可能跟我7个月就能自己推个小车走1公里有关系,但历史上有个人更厉害,前段日子看聪明的一休,讲一休三个月大的时候能背个大铁锅走,所以这个熊在长大以后成为当时全日本最有心眼的孩子,所以我赶不上一休,只能成为我们那小旮旯里最能左的孩子之一。 84年,我家那个时候经济情况还算可以,其实那个年代,基本上大家收入都差不多,我家收入就比别人多也多不到哪去,现在想想,也就是爷爷奶奶都有收入,不用父母供养,另外父母确实也勤劳,除了本职工作外,下了班两个人又在部队大院的荒山边上开出好几亩田来,所以除了肉以外的东西基本都能做到自给自足。也就是在那年夏天,我家买了整个大院第一台24寸大彩电,这到了晚上,这帮大人也不像往常那样在外面纳凉唠家常了,都早早的跑我家看电视了,当时那场面到现在还记忆犹新。那个时候电视节目少得可怜,估计比现在的朝鲜有线电视还少好几个台,如果想电视台收得多,画面好,只有两种方法,一是把天线架高,二是看天线制作的技巧,也就是那个时候涌现出很多民间天线制作高手来,记得最常见的就是用易拉罐做天线。我家是我爸找了个十米左右的树杆,把天线架在了那上面,但这样也就收3,4个台,而且还需要经常手动调频,并且频段很窄,那个时候想看个清楚的电视不压于当年监听鬼子信号,那个时候人对科学技术的掌握还仅限于纯机械装置上,对电子设备真就一窍不通,像我妈能把缝纫机这玩意玩得风生水起的就摆弄不了电视机,一到电视机信号不好,就过去拍它,你当它是你儿啊,不听话就砸,砸完还不听话,以至于后来4岁的我,都有点看不下去了,用手去扶后面的信号线或者手动微调解决画面不清楚的故障,为我以后跑电子城修电脑打下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