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姜太公这个词,就是周文王给姜子牙的尊号,跟现在的网名一样,网名求搞怪,尊号求高贵。姜太公,字子牙,小名就无从查起,因为朝代久远,这里就不做考究了。姜子牙同志生于商末周初年代,对于英雄来说,这真是生逢其时。 姜太公这个尊号是货真价实的,有历史典故记载,在《隋书•经籍志》里提到这段历史,并非后人杜撰。试想在那血腥的奴隶社会,不是功勋卓著的人,是不配享有这种荣耀的尊号,当时的社会,朝廷的一切奖赏还主要看血脉关系,就是要与君主十分亲近的人,不像现在凭个人本事也能获得社会荣誉。如此看来,姜子牙同志在当时,也是相当有名望的,像这样的官场牛人,祖上应该大有渊源。 说起姜子牙的祖先,还得从虞夏说起,一直要追溯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顾的典故。中国人都知道,老祖宗大禹是治水发家的,而此时的姜氏祖先也是水利专家,传说是炎帝的后裔,掌管四岳,如此根苗正红,而且重权在握,这样的身份在当时知名度应该很高。由于黄河经常改道,洪水连年泛滥,忙得大禹焦头烂额,于是慕名求这个炎帝后裔出手相助,这专业人士一出马,华夏的水患就很快治住了。大禹是个仗义的人,后来的夏启就没有老爸的这个遗传,大禹爽快地把一个叫吕的地方分封给了姜氏祖先,允诺其子孙后代都可以用吕这个地名作为姓氏,以显尊贵。后来出世的姜子牙又名吕尚,姜是他的族姓。 照这样子推算,姜子牙同志应该是个官二代或富二代什么的。可是姜子牙没那么好命,历史总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比六月的天还反复无常。到了姜子牙从娘肚子里爬出来的时候,夏朝早就灭了,就连商朝也摇摇欲坠。这个家族现在与朝廷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姜氏家族的风光荡然无存,只剩下姜尚一家保持正宗门第,其他没骨气的族人为了活命,各自叛祖离宗了。不值钱的旧物,没人稀罕。姜子牙同志为了生存,不得不放下身段,操刀当街卖起猪肉。再说这兵荒马乱的年代,平头百姓是很难吃上肉的,地方显要又经常赊账,姜子牙上门讨账,对方不给钱还给他一顿毒打,姜子牙同志憋屈之下,只得当街卖酒,酒跟水一样不值钱,姜子牙担酒沿街叫卖,籍此搞几个铜板维持生计。 秀才议论读书,屠夫议论杀猪,姜子牙而今只是一个卖酒的,议论啥呀?人活着总得有个念想,这卖酒的行当只是眼下的营生之计,要想振兴门楣,那还得读书识字,要精通天文地理才行。想到这里,姜子牙白天沿街叫卖讨生活,晚上挑灯读书。他全然不在乎左邻右舍的嘲讽,一直坚持读书,因为他的野心很大,姜子牙发奋读书,不是为了博取功名,他是想搞懂如何平定天下。 不出几年,姜子牙可以说是满腹经纶,可是在当时的商朝,这身本事不管用。那时国家很乱,民不聊生,朝野都很信奉神明,祈求上天给众生消灾免难。于是巫术就流行起来了,平民百姓的芝麻小事都要咨询神灵,至于商朝的国事就更加不用提了。当时的国事看起来是神灵说了算,其实是巫婆说了算,这样子搞,朝政自然一塌糊涂。朝廷如此当国,姜子牙的韬略文才不如巫婆的一柱焚香。 此时让姜子牙悲催的不仅是个人仕途问题,更揪心的是婚姻问题,中国自古不孝以无后为大,况且姜子牙苦读圣贤书,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内在关系。眼下时势不济,就退一步,修身齐家吧!姜子牙此时修身已经很不错了,他可是中国最早的兵圣,姜子牙的谋略兵法,许多后起之秀也无法与之媲美。他的兵法韬略,因为年代久远,而今都无法考证了。可是姜子牙在齐家这个问题上,就没有这样显摆了。姜子牙在中国怕老婆历史名人排行榜上,那是资历最早的。 姜子牙当时的经济状况就像刚解放的新中国,只能用一穷二白来表达。姜子牙读书识字,前期一些粗浅的东西,他用卖酒得来的铜板还能勉强应付。要是买那些精妙的典籍来研习,对于当时的姜子牙只能是痴人说梦。肿么办?商周时期,典籍是个宝,不像现在一上书店就能找着,使几个小钱就能买来读。为了进一步研习文武韬略,姜子牙肯定得想法子,眼看到了成家的年龄,自己手头又没钱,姜子牙橫想竖想,一咬牙就做了人家的上门女婿。 那年头做上门女婿,不像现在这样像个大老爷们轻松快活,吃人家的还睡人家的,姜子牙当时就跟童养媳差不多,而且在女方族谱上,族长在姜子牙的名字上头还要标记一个红点,表示从他以后的子嗣不属于纯宗族品种。这对于当时的男性同胞是一种严重的精神打击,比现在做了变性手术还令人无所适从。姜子牙给人家做上门女婿,说白了就是给别人当家奴,那时穷人的孩子没钱成家,就必须找一户人家把自己嫁了。在战国策里面就提及了姜子牙是齐之逐夫,看来当时做人家上门女婿已经比较流行了。那时的上门女婿跟卖身为奴一样,不像现在男女双方多少还有感情因素。老婆就成了姜子牙嫁过去的主子,要好生服侍。据不少史书记载,姜子牙当时寄人篱下,经常遭遇老婆的呵斥打骂,因为有钱可以继续研习韬略,姜子牙只能忍气吞声。姜子牙后来当上齐国的开山君主,他也一直保持惧内的风格,可见世俗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大国推手:历史就是这样被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