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散步或者去家乐福,经过菜市场的巷子,隔很远就总能听到一个沙哑的吆喝声,“大连晚报,大连晚报——”,一声接着一声,音调很高,透着苍凉,第一次听到甚至觉得有点渗得慌。走近看,十字路口斜坐着一个瘦弱的老人,戴着顶已经看不出原来颜色的旧帽子,腿上放着一叠大连晚报。路口很窄,来来往往都是拎着袋子买菜的路人,老人的存在让街道更加拥挤,但似乎也没有招来厌恶,或许是天天如此,大家也就习惯了,在人们的意识中,这里本就应该有个人坐在这里卖报,跟旁边卖海鲜的档口一样。老人和他特有的吆喝声,已经成了菜市场一个地标性的元素。然而习惯未必就是接受,老人的生意并不好,专注于挑拣螃蟹大小、虾爬子鲜活的人们,很少有人停下来掏出一块零钱,从老人手里买下一份晚报。或许是因为觉得晚报没什么看头,或许是嫌老人的手有点脏,或许是压根忽略了这个不太合适宜的存在。但奇怪的是,尽管光顾的人很少,老人依然不知疲倦的一遍遍的吆喝。从营销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老人只要把报纸放在架子上,边上放一个收钱的盘子,生意或许反倒会更好,至少老人会轻松舒适一点。为什么要这样声嘶力竭的吆喝呢?无谓甚至有点悲壮,刚开始我也觉得有点纳闷。只到那一天老人拒绝了我特意给他带去的面包,我才恍然。每个人都终将老去,当胳膊和腿衰老不能再为自己谋得衣食的时候,是乞怜施舍还是用最后的喉咙捍卫自己的尊严,尽管喉咙也已经沙哑。老人的吆喝是对职业的敬重,是对自己的敬重,也是对生命、对尊严的敬重。落叶终将枯萎,生命也会凋零。或许哪一天经过,就再也听不到那熟悉的声音,但是老人的不屈依然会启迪后来的人们。
每次经过的时候,买上一份晚报,尽管未必有看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