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电影是需要看第二遍的,《鬼子来了》就是如此。我想,这倒不全因为它通篇语速极快的“唐山”话,而更在于其中很多看似无意实则经心的伏笔,一遍,未必都领会得透。
影片讲述的是中国老百姓从无知到奋起的抗日故事。虽然情节中有不少我们难以接受的部分,也许是还原历史,也许是源于现实,我不知道,或许只因为同以往我们所接受的“传统版本”太过不同,只是不知道这些差异是否也它始终被禁的原因之一。
故事发生的小村庄,虽然也在经历着鬼子的侵袭,但显然那里的人们开始还并未与鬼子结下刺刀见红的仇怨。当日军高奏凯歌的经过村庄并不时撒下糖果给那些无知的孩童,此情此景,很让熟悉“鬼子进村”套路的我们感觉不适应。可据说当年的日本人是那样的,用杀戮也重怀柔,时而救世主,时而阎罗王,所以在人们心里,鬼子之所以是鬼子,也在于他们的喜怒无常,哭和笑都让人分不明白。
村民马大三(姜文饰演)能得出的这个结论,完全是因为与一干村民对日本俘虏和翻译官进行的那一场堂审,他们用是垂帘听“训”的方式,看得出他们心里是有几分怯弱的,但我们知道,那恐惧并非是对自日本人,而是对那个留下灭口令的不速之客“我”。想想似乎也顺理成章,即使民族战争当前,又没有杀妻弑子的仇恨,你想指望那些封建麻木了两千年的脑袋凭空产生出什么觉醒?所以,最初马大三他们选择了优待俘虏,甚至还不惜“高利贷”了白米面去保全鬼子性命,不吝惜杀鸡宰马的掩日本兵耳目,我想他们不为作汉奸,而只能为能保命。或许那个时代的那些村民果真是那样一种生存状态的,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是为吃饭和传宗接代,所以他们脸上有着形同复制的木讷,对他们而言,唯一的恐惧就是被杀头。也许,在他们心里日本鬼子远比地主土豪还好打发的多。
然而不肯妥协的是日本人,即便作了俘虏,仍一副侵略者的嘴脸。而那个既懂汉语又懂日语的翻译却倒有些小聪明,才得以在关键时候保全了性命。看来当汉奸也和作贼一样,是个讲点技术含量的活。只可惜他能轻易的蒙蔽无知的村民,却他无法改变日本人倔强求生的意志。也正是如此,才让马大三有了虎口脱险般的三次“逃生”。
可即便被害到差点被砍头的田地,真让村民们对一个鬼子痛下杀手也是如此之难。他们索性请来个外援,哪怕是搭上了财力和人力,找个专业的,就图个解脱。可惜陈强老爷子的一番花活也未能让鬼子捞着个含笑九泉。可艺人却罢赛了,留下个残局还没答案。原因就那么可笑,在中国,即便杀人的活也有它要讲的执业道德。
一个日本鬼子的性命,全村再加一个外援都没能取得了,我想这也许是这个声称“勤劳善良的民族”的善良吧,因为他们怕死,所以也怕随便的让别人死,中国人就是讲求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好一番折腾后,放“鬼”归山竟成了村民们最终的选择。更可笑的是那时的村民竟依然信奉古代战争时的降书战表。好在鬼子们没有发作,于是一股火药味中,就有了那场我最不能接受的“军”民联欢。片中得了好处的村民一改开始时鄙视“汉奸”的嘴脸,把酒言欢甚至卸下了全部的防线。我想从心理上我是不能接受这样的剧情安排的,无论它是否只是为后面的杀戮打下铺垫。
鬼子终究是鬼子,翻脸也只在一瞬间。鬼子就是鬼子,血洗全村他们也可以不眨眼。对比中国人为杀一个鬼子也需要穷尽全村之力,还在讲什么道和义时,日本人却可以什么都不顾忌的就把这些人都统统干掉。所以幸存下来的马大三最终也选择了如同鬼子般的杀戮之道,也许那么多人的鲜血最终让他明白对鬼子讲人话永远都是白费,对禽兽只能以暴治暴。
村民的血换来了马大三的觉醒,马大三的血又将换来谁的觉醒?我想片中那个最先掳到鬼子的人叫“我”是有其用意的,也许希望用一个没有具体面相的“我”去代表千千万因为血洗的深仇而转向革命的中国人。
可惜,最终出了气、解了恨的马大三还是死在那个自己怎么杀都没杀了的日本人手里,但是看片的人都知道其实他死在中国人手里。日本人都败了,还有中国人替他们主事,替他们声张,难怪鬼子永远都撤的那么不彻底。所以,片名叫作《鬼子来了》不叫《鬼子撤了》,是警醒,是暗喻,不清楚。但我想真要叫鬼子彻底的撤了,是不是还要从中国人自己先开始?
[ Last edited by 倪陌 on 2005-3-31 at 20:5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