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关注股票的来这里!

葱花186 2007-2-28 12:17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光大证券研究所咨询服务部

周二A股市场放量大幅下挫。两市股指均创10年来单日最大跌幅。两市合计有超过800家个股跌停,两市成交金额更是达到了创记录的2006亿元。市场陷入了短期的恐慌当中。
周二再度传出了“可能开征资本利得税”、“银监会查信贷资金入市”和“行政性宏观调控可能出台”等诸多的利空消息。但诸如“开征资本利得税”的消息已被财政部和国税总局所否认,显示目前投资者的心态依然相当浮动,即使是一些捕风捉影的传闻和消息,仍然会造成市场短期的恐慌。市场成交量激增,也显示投资者对后续市场的分歧有所加大
但中长期来看,我们认为A股市场中长期的运行格局依然理想:首先,宏观经济和上市公司业绩表现依然明显,2006年和2007年A股公司的业绩高增长格局基本确定。同时,考虑了不同市场的资金成本以及盈利的成长,我们认为目前A股市场的估值并没有过分偏高。最后,在人民币持续升值以及市场的流动性依然充裕的背景下,A股估值的提升仍然有望获得资金面的支
综合来看,我们并不排除短期A股市场延续周二的大跌走势而出现惯性下挫的风险,并且欧美股市和香港股市相继大幅下挫,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A股投资者短期的持股信心和操作意愿。但如果短期内政策面没有出现如市场所预期的不利因素的话,我们预期指数进一步大幅下挫的空间相对有限。具体点位而言,我们认为上证指数在2600点附近,也即股指上升通道的下轨附近所面临的支撑会较为明显。
策略选择上,我们建议投资者继续坚持“不追涨、不杀跌、下跌买入”的波段操作策略,如果短期股指有望下跌至2600点以下,将有望为短线的资金带来短线买入的机会。建议投资者积极把握。但同时应该注意,毕竟一年多的上涨幅度过大,期间没有进行过充分的调整,因此中线可能面临着一波幅度更大些的调整,投资者需保持一定的警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葱花186 2007-3-2 12:50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光大证券研究所咨询服务部

高抛低吸是股票投资的有效战术,高抛低吸几乎成了投资者炒股的座右铭,然而成功者寥寥。何以如此呢?是操作技术难度太大?非也。而是人性的弱点──贪婪所致。当你手中所持有的股票股价腾空飞升时,征服的欲望会改变你思维的导向,变成无限膨胀的盈利欲望,涨了一波之后,仍捂股盼着第二波、第三波。涨了一个停板, 还等着第二个、第三个涨停板。股价冲高回落时,瞪着双眼望着逐波下调的股价,甚至这只股票回到了启动点位时,期望获得最高价的欲望已经定格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不愿减利或止损出局而失去获利的机会。
  一般说来,低位吸筹安全系数较高,获利的概率较大,但等待最佳吸纳机会需要耐心,而且要经得住煎熬,这时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再漫长的黑夜总会被灿烂的黎明所取代,再痛苦的煎熬总会有尽头。然而,什么阶段、时间才是最佳的低吸机会呢?
  一、在底部横盘、不受大盘涨跌影响的股票,随时吸纳都安全, 特别是K线的最后一根阴线或开始启动向上突破时是最佳的低吸机会且获利空间巨大。股市上的众多黑马股都曾出现过这样的走势。
  二、K线图长期空头排列、股价连下了几个台阶、跌破所有均线仍未止跌、日成交量呈现逐步萎缩状、K值呈负值、J值在负值10—20处多日钝化,乖离率在1至10以上钝化、强弱指标在10以下钝化。如果出现上述一个特征的股票都会有一定的涨幅,上述特征都具备的股票涨幅会十分巨大,获利不仅可靠,还十分可观。
  三、运行在价格箱底、技术指标没有明显创新低的股票可大胆吸纳,介入这样的股票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
  四、大盘受到利空消息的刺激连日暴跌,个股股价纷纷跌至历史底部,跌幅大多为百分之十以上,此时吸纳任何一只股票都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收益。
  高抛低吸要果断且快速进出,稍一犹豫就会失去最佳的机会。机会是时间流动中的闪现,失去后难以获得相似的机会。股市的机会是稍纵即逝的。
  把握机会利用时间差获利是炒股的重心之重心、焦点之焦点、核心之核心,盈亏就是在这关键的瞬间决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葱花186 2007-3-19 17:39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关注

6000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vicky1127zy 2009-10-5 22:38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给大家推荐一个看股票资讯的好工具

大家可以登录国泰君安网站下载一个国泰君安大智慧软件,那里面的国泰君安通知里面每天都有股市的评论及推荐的股票组合,挺好的!如果在国泰君安开户的话,还可以免费接收短信,加入君弘财富俱乐部,享受国内一流大券商的专业服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巴菲特一世 2011-4-13 13:53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LAN
央行于4月6日再次加息,各家银行相继推出预期年化收益率5%的中短期理财产品。近几个月来,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十分火爆,在央行数次调高利率后,加息预期依然存在,短期理财产品由此受到顾客青睐。
不过,有专家表示,银行理财产品并非每个投资者都了解,购买时仍需擦亮眼睛。笔者提醒大家,以下“两大陷阱”不可不防。
陷阱之一:预期收益就是实际收益
日前,很多银行竞相推出收益率“诱人”的理财产品,某商业银行一年期人民币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达到15%左右,某商行的一年期人民币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近22%。但预期收益并不等于到期收益,去年某国有银行的一款人民币信托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为15%,而到期收益率仅为1.53%,两者相差13.47%;某商业银行的一款证券投资产品,预期收益率为35%,而到期收益率为-5.81%,两者相差40.81%。
并非所有的理财产品都能达到其承诺的收益率,普益财富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到期的个人银行理财产品9228款,其中,人民币理财产品8013款,平均到期年收益率约为2.83%,到期收益率跑赢CPI5.1%的产品只有131款,而这些产品均为挂钩股票或黄金的结构性产品以及信贷类产品。值得注意的是,有近百款个人理财产品到期并未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其中,结构性产品最多,占71.8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0 关注
  • 3 粉丝
  • 10 帖子
 

天健社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