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3随身听体积小、重量轻、抗震能力强,是天生做随身听的好坯子。如果在外观上精雕细琢一番,就是活脱脱的一个时尚数码的宠儿。可惜的是市场上MP3随身听的差价很大,从5000多元的品牌产品到400元以下的廉价产品让人眼花缭乱,价格之间的差距已经超过了低价产品数倍。表面来看,似乎MP3随身听在以价格划分产品,400元以下的产品内存容量小、质量参差不齐、功能简单、外形粗糙。500元~1000元内存较大,功能实用。千元以上则外观精致,性能突出。但是我们仔细地想一想,MP3随身听所使用的闪存和控制芯片只能由寥寥可数的几个厂家提供,且大家是一样的,所以卖极高的价格在许多时候是不合理的。从笔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成本并非是决定MP3市场价格的因素,各个产品不同种类的增值方式才是幕后无形的操盘手。
扪“芯”自问,成本几何
相对而言,MP3随身听的内部结构是非常简单的,主要就是内部的集成电路+外壳+设计等。在成本上,内部的集成电路(控制芯片和闪存芯片)价格基本是固定的。因为能够生产此类产品的厂家不多,尤其是在MP3随身听发展了多年的今天,控制芯片朝着高集成方向迅速发展,集成化的程度已经到了一颗芯片身上,价格相对各个竞争对手而言是非常透明的。集成芯片的成本是很低的,即便是加上前期开发的成本,各档次产品之间的价格差距也不可能如此悬殊。问题究竟是出在哪些环节上呢?厂家对此问题肯定是忌讳的,看来只有我们自己动手找找原因了。
影响一款数码产品价格的因素有很多,但是集中在MP3随身听上的主要分为成本(电路板及芯片解决方案,外壳及耳机)、渠道等因素。电路板及芯片解决方案应该算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了,其成本基本是固定的。
几种MP3随身听的控制芯片
通过附表我们可以详细地看到几种主要控制芯片的型号,它们基本的功能都是类似的。据笔者了解到的情况,其中最高的价格为23美元,也就是将近184元人民币,闪存芯片以三星为例,64MB的价格为人民币120元左右。将控制芯片和闪存芯片植入电路板并搭配好周边电路基本需要花费人民币40元左右。现在的价格是344元,留下的是外壳和耳机的价格。这两个部分是最直接接触到的部分,但是其价格却是最便宜的。还记得很多的中低档次MP3使用者抱怨MP3的模具粗糙吗?实际上部分厂商在模具这方面投入的成本不过20元左右。当然,也有些厂商在外观设计上投入得更多,比如SONY和iRiver的产品。
MP3随身听的音质对耳机的依赖程度很高,而在大规模的生产中,厂商为用户选配的耳机往往不会特别出色,尽管拥有极品级音质的耳机与普通耳机的差价也就是在30元的范围之内,以SONY的E808耳机为例,零售的市场价格是30元,但是实际上很多MP3随身听(包括中档和高档的)所附带的耳机和SONY的E808效果相距甚远,根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部分厂商花费在耳机上的成本不过是10元左右。但在这一点上确实让用户很为难,即便是价格不菲的MP3随身听,好多时候还要换上另外购买的、价格相当之高的耳机,可以说目前这还是一个很聪明的选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用户能够感觉到厂商配赠的耳机确实不错,而且音质听起来也称心,而又价格合适,那一定可以购买这样的产品,这说明虽然耳机在宣传中体现得不明显,但厂商能给予如此的重视,从一个侧面会证明产品一定会不错。指点江山,贵在哪里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MP3随身听的成本和最终的价格差距很大,而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笔者归纳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洋品牌漂洋过海镀金增值
文章的开头提到目前市场上的产品可以分为三类,其中千元以上的产品多是洋品牌,尽管其价格也许远远超越其成本,但由于品牌、工艺及造型这几项无可匹敌的优势,这类产品的功能仅仅是相对完备,并不走多功能的路子。因为功能多了,一方面会降低主功能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有可能因为成本的增加而使辅助功能不具备顶级水准,因此一般来说这类产品提供的每一样功能都力争做到无可挑剔,为高昂的身价打下基础。
点评:以SONY最新发布的NW-MS70D为例,容量256MB,播放时间为2000分钟,重量54克。其超酷的外形可谓无懈可击,符合Sony一贯在外形上超凡脱俗的特点,5200多元的价格也让同行难望其项背,这一价格是在中国市场的价格,而其在日本市场发布时的价格为12000日元,合人民币1700元左右,就非常之低了,如果以这个价格而论,无论对于发烧友还是业界人士,接受起来会相对容易的多。
第二类:多功能导致价格上涨增值
价格中档的产品强调多功能,有相对品牌优势、渠道优势明显,而工艺、造型、品质并非相当出色。当MP3随身听成为中国IT市场的新贵之后,部分善于通过渠道进行销售扩张的厂商迅速占领市场位置,“多功能”就是他们手中的法宝。有人说这是国内消费者的一个误区,因为一方面这些附加的功能他们并不一定用到,实用价值可能大打折扣。但这类产品的成功之处却在于此,当前已经是“客户至上”时代,满足客户的需求至关重要。比如目前市场上的一款64M容量产品,具备无驱功能、录音功能、A-B复读功能,兼容WMA等音乐格式,支持中文歌名显示这样让客户怦然心动的功能,价格在900元左右,自然会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点评:当然,迎合客户在功能方面的需求并不等于会增加厂商的开支。目前消费者最关注的功能包括了移动存储、录音、复读、FM,甚至包括线控这几个功能。实际情况是,95%以上的MP3随身听具备移动存储功能,有录音功能的基本就会有复读功能,而增加这些功能,MP3随身听的成本一般只会增加100元人民币左右,而事实上厂商可以为其增加400元左右的定价(录音和FM每个功能各增加200元),这也难怪厂商会以“多功能”作为其重要卖点之一。在不计市场推广、人员管理等因素带来成本增加的情况下,基本上有超过100%的利润值。这类产品最能抓住普通用户的需求心理,用多功能这样的高附加值,利用渠道优势,利用与第一类产品巨大的价格差距占据了市场的主流。
第三类:小品牌薄利多销增值
此类产品进入较早但并没有成为中坚品牌。其特征如下:价值优势明显,工艺、造型、品质有出众之处,品牌和渠道优势相对较弱,多功能的诉求不是特别强。
点评:这类产品的价格与成本的距离相对接近,在不计市场推广、人员管理等因素带来成本增加的情况下,利润在40%左右。这类产品利用其明显的价格优势占据市场。比如亚迅最新发布的M1580,64M内存、具备移动存储、高保真录音、A-B复读功能,支持WMA,可以连续播放15小时,而成交价一般只有680元左右,对于购买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一族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四类:无品牌降低成本相对增值
类产品打着“廉价”幌子,其实是成本过于“廉价”,反而利润更高。如使用较差的解码和数模转换芯片,使用有瑕疵的闪存芯片等。本报也曾做过相应报道(详见《中国计算机报·电脑工程师》第24期22版)。
点评:用户一定要防备采用“廉价”的MP3随身听。去年有一批商标为某品牌的美国退货,实际上也是一款三无产品,标出了328元的超低价格,但是坏货率非常高,服务根本没有,很多购买者无不大呼上当。虽然MP3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便宜能够促进消费,但“廉价”不得不防。
看今朝!高价并非强加于你
无论任何的方式,厂家出售产品总是会以利润为目的的,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作为购买者而言,切不可盲目跟从。如果不希望浪费更多的银子,最好本着适用的原则。从价格和实用两方面去购买,品牌等因素都是虚的,产品是买来自己用的,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附表:mp3随身听主要控制芯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