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神波赛东号》
100分钟,电影院里只放了一个半小时。几乎所有的评论都在倡导,这部电影源于《泰坦尼克》,并高于《泰坦尼克》;有紧凑的节奏和简短的背景,就像在西餐厅里,不必等候,直接上了牛肉。事情是利弊两面分的,既然有优点,那必然会被挑出缺点,尤其还是投资巨大,全球上映的灾难片。
美国人爱拍灾难片,这除了和美国电影消费市场有关外,还与西方传统审美文化相关。自耶稣受难起,原罪就存在于西方文化的主流之中。而无论是《泰坦尼克》,还是《海神号》,都像是潘朵拉的盒子,散尽灾难,在最后一层仍放射出名叫“希望”的光彩。
人们对于大片的关注度和挑剔度是成正比的。被挑剔未必是一件坏事,当然对于电影本身来说,无所谓好与坏。据说,《海神号》北美票房惨淡,但就昨晚的影院来看,他们可以在中国狠狠的捞上一笔了。
《海神号》如前面所说的,像在西餐厅里不必等候,直接上了牛肉一样;也像是在某个忙乱的清晨喝的一杯速溶咖啡,为的只是提神,至于在调制咖啡过程中需要花费的那些功夫,被现代机械文明一掠而过,功夫里所蕴涵的文化也被机器筛选了出去。《海神号》是一个工业制成品,有足够的技术支持,把画面做的流畅,逼真;说起身临其境也并不过分,只是可惜它缺少了感情,忘记了观众心理接受时间段。与“海狗”一样,一浪拍来,消失殆尽。
[ Last edited by 可微 on 2006-6-7 at 13:4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