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首先要从扎马步说起,一般人扎马步最多也就十几分钟,可有功夫的人却能扎几小时都不累。这是几十倍的差距。难道说他们韧带和肌肉的强度是正常人的几十倍吗?正常人举个100斤的东西没问题,可有功夫的人却没有能举起几吨的吧!所以说扎马步是增强了肌肉和韧带的力量从而时间长是不靠谱的。
人体的肌肉按功能分成两类。一种管运动,一种管固定。人在运动时,运动肌占70%固定肌占30%,在静止时固定肌占70%运动肌占30%。
马步之所以叫马步,不是仅仅因为象骑马的姿势,而是象骑马的感觉。不会骑马的人是硬坐在上面的,马跑起来人会很累。会骑马的人,腿夹紧,身体放松,随着马的节奏走。扎马步到一定境界就会有这种节奏感。就是所谓的柔松的感觉。这种感觉其实是固定肌和运动肌相互转换的过程。我们在军训的时候都走过正步,练动作的时候抬腿,到坚持不住的时候,放下再抬起来就又可以坚持一段时间。只是一个短暂的固定肌和运动肌的转换就可以极大的缓解疲劳。我们抬腿抬不了多久,走路却可以走好几天就是这个道理。
扎马步的姿势其实是固定肌最弱的姿势。目的就是激发运动肌的能力。让运动肌有节奏的收缩来替代固定肌的功能。扎马步久了,脚一蹬能上房,要是练的是固定肌的力量怎么能上的去?!当运动肌替代了固定肌后,人会有种轻松的感觉。因为人从坐着到起来活动或跑步的时候,就是轻松的感觉而不是紧的感觉。这时的马步是有节律的动态的马步。象会呼吸一样,象船在海浪上一样。其实就是运动肌的收缩和放松之间的变化,不断的把人体顶起来。这是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达成后,在做动作时,正常人肌肉收缩一次,会工夫的人可以收缩数次,产生叠浪效应。有人出拳时可看见手臂增粗,从而产生极大的爆发力。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要说的一点是:我们拉筋的目的也是为了废掉固定的力量从而尽快的产生运动肌的力量。所以奉劝那些晨练的人,如果你不是为了产生运动肌的力量的目的就不要去压腿了。把固定的废了又没有运动肌的力量去代替,结果就是关节的稳定性大大的降低了。
第一阶段仅仅是原地的上下变化,下一步就是把运动肌分成几股。比如马步冲拳,应该就是把运动肌分成左右两股的一种方法。如果达到左右轮流收缩的境界,那么左右摇摆时对固定肌的依赖就又减少了许多。同样也可以用在前后。达到多股后可轮流收缩把身体顶到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达成后,对肌肉伸缩的控制更加自如。我们常用的推手应该就是考教这方面的功夫。
第三阶段,肌肉的力量将不局限于生物力学的方向。可达到万向的状态,完全取代固定肌的功能。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先天境界。我想古人之所以把这种情况叫先天,是因为刚出生的孩子就是没有固定肌的,连头都支撑不住,后来有了固定肌才能坐立走跑,也就进入后天了。先天的境界即使是在打坐全身的肌肉都是在运动的。这就是空的境界。人是可以象盅里的色子一样悬停在一个位置上的。这时练个一指禅,踏雪无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一苇渡江也不是什么神话了。 至于电视里播的那种水上飘,只能说他跑的够快,和真正的轻功比就象跑和飞的区别一样,有本质的不同,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