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太多了,谁也说不清楚有多少种
认识创新
2005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50周年之际,“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院士座谈会上,胡锦涛、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胡锦涛就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进一步确立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三是要进一步造就自主创新的人才队伍。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要求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在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更明确提出了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
2006年2月9日,新华社又全文播放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和《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再次重申我们要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力争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
在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的大力提倡与推动下,自主创新无疑成了近来最令人重视的热门话题之一。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基础与迈向世界的桥梁。但是要如何进行自主创新呢?自主创新需要我们具备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更要具备创新能力,也就是要拥有更多的创新型人才,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才算是创新型人才呢?
通常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指拥有创新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其核心是创新思维。江泽民同志说得好:“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同样,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人,也必将遭到社会的淘汰。而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则必然是一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独立人格的人。
一般来说创新型人才都具有如下的一些的特点:
首先,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不仅精通本专业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并且还了解相邻学科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历史、地理、军事、经济他们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爱看书报,知识广博,爱好广泛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第二,创新型科技人才有极为敏锐的观察力及联想力,能够从本源上发现重大问题,迅速地追根探源,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及变化,及时发现他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反应灵敏
第三,创新型人才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对事物作出系统、综合分析与准确判断的能力。这是最困难的一点,也将是我们要重点讲述的内容。
第四,创新型人才要具有敢于创新的勇气和善于创新的能力,要敢于面对困难,走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同时又要符合自然与科学思维规律。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关于创新型人才的一些特点,简单地说:创新型人才就是有着创新思维头脑的人。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拥有创新思维能力呢?诺贝尔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曾说过:“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创新思维是创新或创造的思想基础,是一个比较系统的思维方法,一切是急不来的。它也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实践而掌握的。
如何通过学习以掌握系统的创新方法,以突破并解决经营管理及设计研发上的一些障碍及疑难,也是我们乐思创新思维研究中心的最重大的研究课题,令我们足以自豪的是——我们对于创新思维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而我们的创新思维方法对加快我们企业自主创新的建设以及个人创新能力的培训必将是影响深远而巨大的!
一.什么是创新?
什么叫创新?《伊索寓言》里的一个小故事给我们一个形象的解释:
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个穷人到富人家讨饭。
“滚开!”仆人说,“不要来打搅我们。”
穷人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以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
这个可怜人,这时请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点石头汤喝。”
“石头汤?”厨娘说,“我想看看你怎样能用石头做成汤。”于是她就答应了。穷人于是到路上拣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
“可是,你总得放点盐吧。”厨娘说,她给他一些盐,后来又给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后,又把能够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汤里。
当然,您也许能猜到,这个可怜人后来把石头捞出来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
如果这穷人对仆人说:“行行好吧!请给我一锅肉汤。”会得到什么结果呢?结果是十分明显的,这就是创新思维的力量!因此,伊索在故事结尾处总结道:“坚持下去,方法正确,你就能成功。”
“创新”的由来
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他的德文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熊彼特的理论一开始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1934年他的作品用英文出版后,才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把“创新”一词引入了科技界,形成了“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等各种提法,进而发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创新的说法几乎无处不在。
清华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所教授李正风认为,“创新”一词在我国存在着两种理解,一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理解创新,二是根据日常含义来理解创新。目前,人们经常谈及的创新,简单说来就是“创造和发现新东西”。这里使用的实际上是“创新”的日常概念。从这个广义的概念上看,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创新。
那么,我们通常所说的“科技创新”、“自主创新”究竟属于哪个范畴呢?从事创新概念研究的学者普遍认为,很难进行严格的界定。在汉语言中,经济学范畴的创新(innovation)一词,没有严格对应的词汇,现在使用的“创新”很容易和另一个词“discovery”混淆,特别是在基础科学领域。这种概念的泛化或者说是多元化,有它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从有利的方面说,清华大学的另一位学者刘立博士认为,这种多元化有利于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同角色的人,参与创新行为,也有利于对他们的行为进行非经济学的评估。而不利的一面在于,丧失了统一的标准,使很多行为都能被称为“创新”,而“创新”本身,也容易成为一个简单的“口号”。
由于创新的系统性,以及创新系统的复杂性,也使人们越来越注意从社会、政治和科技、文化的角度来理解企业、企业之外的其他机构在创新系统中的行为和作用,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把企业之外的不同机构或者不同社会角色在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孤立起来,特别是撇开与企业创新活动的联系,就往往容易把创新这个概念单纯理解为“创造新东西”。
创新行为在历史上长期是一种企业家的个人行为,从20世纪中叶,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是一个多主体、多机构参与的系统行为,因此,20世纪80年代,人们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和理论。冷战结束后,国家之间的竞争转向以经济竞争为主,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知识和技术的进步,这种形势下,国家创新系统建设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