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智慧吧(61)__齐物论

太極仁園 2017-1-3 17:10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台湾
智慧吧(61)__齐物论//


1.吾丧我///忘记我的形体和成见
2.大知举动宽舒,小知举动分别精细.
3.人越老,欲望遮蔽的越顽固
4.乐出虚_空虚之器,可发出各类声音.
5.自然,生出人类.人类禀承自然.由人己身推求自然之道,不亦可乎!




6.真宰_真君_真心也. 
7.真心(正心)是大自然之缩影.以此为本去发展,一切不离正道.而从外在变幻之象是难安身是累矣.
8.无真心,一切都是是非妄见.
9.风声是自然无心所发出的




11.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道蒙蔽于偏私,言蒙蔽在思辩浮华.
12.欲正是非则莫若以明/正是非只有让静明之心来平心默观明白大道
13.真诚内省就无是非对立
14.圣人君子能超脱是非对立之外,明白自然大道事物本然,明白是非彼此相因对待而生
15.明白彼此是对待产生是虚幻的,就得到道的关键(道枢).




16.明白道的关键才能得到圆环中心才可以应化无穷(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17.是非无穷,唯正吾心,常人以我说的我学的我知道的为是,以彼为非.
18. 有分就有成,有成就有坏.凡物无单一之成与毁,而是融通为整体.只有通达者明白融通整体而无分别,因此不自是不自用而寄托在平常的事物道理中.( 在平常事理中去使用,使用而能感受融通整体,融通便能心领神会自在安乐,到了自得安乐就差不多近道了.)
18-1.依循不自是而寄托在平常事物中,不分别不辨析忘物忘我自然融通一体,这就是道.
19.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止)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所以真人圣人能调和是非,止于自然均衡,这叫做能关照能调和是非的两行.




20.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有了是非,大道就亏损了.道亏在私心偏爱所造成.
21.迷乱人心的诡辩炫耀,圣人所弃.不用机心而寄托在平常事物上,这叫做以明.
22.除去言语机心,是非念头,行止只是个自然.
23.宇宙遥远,圣人搁置不谈.而天下万物各有其特质,圣人只论述但不评议.
24.春秋编年史是先王治世记载,觉知圣人只是平心感受讨论利益时局,而不用私心分辩.所以分别是不加私心分析的,辨明是不加私心辩论的.
25.这怎么说呢?圣人是用中诚感受体会的,常人是以私心是非辨论互相夸耀的.所以说:辩论是不见整体大道的.




26. 大道无名称,大辩是不用辩论的,大仁是不标榜仁爱,大廉是不自言其廉,大勇不尚血气不伤害人.
27. 道若彰显就不是道,言语辩论终究有限制,仁陷溺固定就不能普遍,廉若显现形迹就不能被相信,勇而害人就不会成功.这五者能浑圆就几乎向道了.
28. 所以知道停止于不知处,就到极点了.谁晓得不言之辩,无名之道呢?若有知道就是天然的宝库.
29.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灌水不满,取水不竭,而不知来自何处,这就是所谓内藏大光明智慧
30.若有不服,德不普遍.




31.至人能合大自然,能安生顺死,利害当然不能干扰到他.
32.啥叫做和之以天倪呢?(调和以自然头绪呢?安守以自然之分呢?)就是:是非然否是相互对待私心取舍的虚妄.是若真是是,那是与非是无须辩.然若真是然,那然与否也无须辩.转移声音之辩论是相对的,若要他们不相对待,那就要以自然条理来安守调和,依循推扩延伸,方才可以尽天寿.忘生死是非,安生死顺,调和以自然, 振奋遨游于无穷之境,寄托在无穷之境.
33.罔两和景(微阴和影子)///言影子和微阴都不能自主而动,只能依赖而动...若能依赖于天 ,自然条理则可矣.
34.庄周与蝴蝶///自人观之,蝴蝶活泼自在,人企慕之,故梦见之...然真能安乐自在,当在人自己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0 关注
  • 21 粉丝
  • 117 帖子
 

天健社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