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最杰出的女钢琴家
“中国钢琴时代”三大领军人物之一
历史上唯一一位在三大国际钢琴大赛中均获奖的钢琴家
被伦敦古典调频电台称为“同辈中最耀眼的演奏家之一”的陈萨在欧洲、中国、日本、美国和波兰等世界各地都受到热烈欢迎。她的首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演出是在1996年。年仅十六岁,就出现在了英国利兹钢琴比赛的决赛舞台上,由西蒙•拉特尔爵士指挥,伯明翰市交响乐团协奏,由英国广播公司进行了电视转播。
陈萨出生于重庆,她九岁跟随但昭义教授学习。进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和深圳艺术学校后,获得1994年首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青年组第一名和中国作品优秀演奏奖。同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亲自接见了陈萨和但昭义教授,并聆听了陈萨的演奏。1996年,当她在利兹取得成功后,获得伦敦乔凯音乐学院的奖学金,进入该校,随乔安•哈维尔教授学习,并获得了演奏硕士文凭。随后又就读于汉诺威音乐学院,师从阿里•瓦迪教授。陈萨现居住在德国,
自从1994年陈萨获得中国国际钢琴比赛青年组第一名之后,各种奖项随即到来。1996年,她作为最小的参赛者获得了英国利兹钢琴比赛的第四名,标志着她的国际演奏生涯的开始;2000年10月,她获得了波兰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的第四名,同时还获得波兰舞曲特别演奏奖;2005年,她在第十二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水晶大奖后,使陈萨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在三大顶尖钢琴比赛中均获奖的钢琴家。
陈萨与许多杰出的指挥家合作过,其中包括谢米杨•毕契科夫、艾度•迪华特、西蒙•拉特尔爵士、列奥纳德•斯拉特金、詹姆斯•康隆、路易斯•雷恩、米盖尔•哈斯-贝多亚、依兰•沃尔科夫、卡兹梅茨•科尔德、劳伦斯•福斯特、汤沐海、余隆、吕嘉等。她合作过的重奏组和乐团有:塔卡什四重奏、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伯明翰城市交响、萨尔兹堡室内乐团、华沙爱乐、以色列爱乐、匹兹堡交响、斯德哥尔摩皇家爱乐、中国爱乐、中国国家交响、上海交响、波兰国家广播交响、沃斯堡交响、里斯本古本江管弦、香港管弦、新加坡交响等。她经常在日本进行巡演,并且被列入在东京举办的著名的“二十世纪百位伟大的钢琴家”系列中。
陈萨已经走遍了欧美的各个音乐都市: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华盛顿特区(肯尼迪中心)、伦敦(巴比肯中心、维格默音乐厅、普赛尔音乐厅、卡多根音乐厅);华沙(爱乐音乐厅);米兰(威尔弟音乐厅);柏林(广播音乐厅);苏黎世(市政厅音乐厅);林茨(布鲁克纳音乐厅);波士顿(波士顿交响大厅)。陈萨还在美国、加拿大、亚洲城市(包括香港、台湾、东京、特拉维夫),以及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举办独奏音乐会。她参加过为数众多的音乐节,其中包括肖邦音乐节、洛肯豪斯音乐节、巴塞尔新音乐节、不莱梅音乐节等。同时,在她的祖国,陈萨也应邀出现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2006年,她参加了中国交响乐团在美国的巡演。
陈萨应邀与小提琴大师吉东•克莱默在很多音乐会上合作。她多次参加北京国际音乐节。2006年,她与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和指挥大师谢米杨•毕奇科夫一起在中国进行了巡演。2007年3月,陈萨获得世界银行和挪威政府的邀请,在北京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合作,首演了《呼唤绿色多媒体协奏曲》。
最近,陈萨与洛杉矶爱乐(在好莱坞碗型剧场)、不来梅爱乐、图卢兹首都交响(索吉耶夫)、密尔沃基交响(迪华特)、斯德哥尔摩皇家爱乐(迪华特)合作演出,还参加了在中国国家大剧院举行的“中国钢琴之夜”的音乐会,由中外十位杰出的钢琴家参加演出。她还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了独奏音乐会。2009-2010年,刚刚与香港管弦乐团在中国举行了巡演,马上又与匹兹堡交响乐团(霍内克)合作演出,并再次应邀与斯德哥尔摩皇家爱乐合作。她还将与东京大都会交响(在三得利音乐厅)合作,以及指挥大师佩特连科指挥的皇家利物浦爱乐在欧洲巡演。她将参加波兰杜什尼基肖邦音乐节、德国巴德基兴根夏季音乐节,并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演出。她还将在美国,欧洲,日本、中国进行多次巡演。
2010年,在肖邦诞辰200年之际,波兰政府授予陈萨肖邦艺术护照,以奖励她在推广肖邦音乐方面的成就和贡献。陈萨是施坦威艺术家。被法国《时装》杂志评选为2009年最受瞩目的十大中国艺术家之一。陈萨出现在以2005克莱本比赛为主题的记录片《心灵之音》和《返场曲》中,在全美PBS电视网上播放。她也成为了《留声机》杂志(中文版)创刊号的焦点人物。多部陈萨专集电视纪录片由香港卫星电视网、凤凰卫视和CCTV制作播出。陈萨的唱片《肖邦印象》于2003年出版;第二张唱片于2005年秋天由Harmonia Mundi发行。由PentaTone出版的两张唱片已经在全球发行。伦敦古典FM授予陈萨《肖邦钢琴协奏曲》最佳唱片奖时的评语是:陈萨的演奏是“发自灵魂深处的肖邦协奏曲的演绎”。
评论:
“敏感的、好幻想的、善于表达丰富色彩的钢琴家”
“闪光精湛的技艺和珍珠般的音质”
“当她一出现在国家交响乐厅,就吸引了所有的人,使比赛气氛顿时变得火热”
——第14届肖邦钢琴比赛 波兰媒体评论
“我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的肖邦。”
——约瑟夫•卡利斯坦,第12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评委、钢琴大师
“她的演奏融合了技巧和诗意。”
——2008年11月BBC音乐杂志 《Tim Parry》
“一个出自灵魂深处的肖邦协奏曲的演绎……陈萨是同辈中最耀眼的演奏家之一。”(在五音唱片公司出版了陈萨演奏的肖邦两首协奏曲唱片面市后,古典调频立即把这张唱片选为本周焦点唱片,每天上午播放。)
——2008年10月6日伦敦古典调频主持人Simon Bates
“(和钢琴家Nelson Freire相比)陈萨对(舒曼钢琴协奏曲)诠释更加具有整体感,而且更加投入。在开头快板段落里,钢琴家与单簧管和小提琴类似室内乐风格的对话,令人眼前一亮,在开头创造的诗意氛围令人难忘。”(这是在2008年8月26日晚,陈萨与洛杉矶爱乐在好莱坞碗形剧场一万多名观众面前演奏舒曼协奏曲之后的评论,指挥是Shi-Yeon Sung,他临时替代了生病的艾度•迪华特。)
——2008年8月28日《洛杉矶时报》
“陈萨完全没有郎朗标志性的怪癖,在技术上也超越了李云迪,同时具备了更为亲切的人性化素质。”
“今天,毫不费力地运用手指的演奏技巧随处可见,但是像这场由艺术家倾注了全部身心的独奏音乐会却是不可多得的。”
——2007年3月8日新加坡《海峡时报》
“陈萨的演奏极富个性,光彩夺目,音色华丽。……她的演奏稚嫩之气不容易察觉,甚至可以说极为老道。”
——2007年3月《留声机》杂志
“在贝多芬这部艰难的学院派的晚期奏鸣曲里,陈找到了旋律线条和文雅的情感,她一定能解决一部作品里最为棘手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指挥家列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曾经当作带乐队伴奏的技术练习。……更重要的是,她能让观众一直屏住呼吸,期待着后面迸发出来的欢乐。”
——2005年6月2日美国明星电讯
“那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夜之幽灵》你绝对值得听。她一定与斯卡博这家伙有约,要把他弹得如此活灵活现。就连玛塔•阿格里奇的演奏也令人感到平淡无奇了。陈萨的演奏内涵非常充实,同时也令人不寒而栗。她的曲目还包括了感性的《鬼火》,以及斯特拉文斯基和肖邦的练习曲(显示了她的三度像六度一样出色),在她大量的手指运动中,蕴藏了真正的乐感。太让人不可思议了。”
——2005年5月21日美国《达拉斯晨报》
“……演奏了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三部分的钢琴家陈萨,不但表现出了高度的艺术性,而且还展现了罕见的智慧和典雅。她是为数不多的能正确演奏李斯特作品的几位钢琴家之一。她提醒了我们李斯特的作品除了快速以外还有更多东西。”
——2002年11月《音乐美国》世界演艺名录著名乐评人
“陈萨的艺术气质决定了她的演奏有一种特殊的打动人的东西,我确实是第一次在现场音乐会上听到舒曼的这首协奏曲演奏的这么热情感人,陈萨的演奏带动起了听众的情绪。”
——中国《爱乐》杂志 2002年第5期
“……演奏了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三部分的钢琴家陈萨,不但表现出了高度的艺术性,而且还展现了罕见的智慧和典雅。她是为数不多的能正确演奏李斯特作品的几位钢琴家之一。她提醒了我们李斯特的作品除了快速以外还有更多东西。”
——《音乐美国》世界演艺名录著名乐评人 2002年11月
陈萨演奏贝多芬和德彪西的钢琴作品“醉人清音胜管弦”。
“形象刻划得睿智、达观,琴音平和深邃……”;“心静如水,智者的神采、勇士的遗风跃然琴上……”;“陈萨居然低眉信手续续弹来,呼吸调节有制,气定神凝一气呵成……”;“使德彪西音乐中和声的精妙配置与钢琴丰富色彩结合的美仑美奂令人难以置信。音乐形象的丰满、音色的圆润、色彩的丰富、珍珠落玉盘的音质,使人感到她手下的钢琴,似乎胜过一个管弦乐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