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在俄文里被称为“达里尼”,“远方的城”的意思。我出生在海滨小镇皮口,小时侯到大连市内来玩的时候需要坐三、四个小时的慢车,在孩子的时间概念里,的确是远方的城。当时对中山广场的俄式建筑最有感觉,那感觉我现在也说不太清楚,却深刻地浸入心底,凝结成童年的我对城市的第一个印象。
1991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市内的一家大学工作,正式成为大连市民。今年,我刚装修了一套三室一厅的住房,安顿了妻子和女儿。13年的时间,足以对大连这个城市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和感悟吧。人们都知道,大连是一个殖民城市,混血儿一样承载了太多的东西。我听说过“苞米面肚子,料子裤子”,也知道一些人笑贫不笑娼,更看到一些人“山草驴变蚂蚱”糟蹋先人,庄河“冰峪沟”就是一例。冰峪沟原来就叫冰峪,多好!非要加上一个“沟”,画蛇添足,典型没文化的表现。
至于大连的城市精神,我看谈不上。一个城市并不因为有了很多绿地、广场和建筑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精神。近些年来,我欣喜地看到了上车让座的人多了,满口“海蛎子”脏话的人少了,但这都不能算是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升华!我到南京的时候,500米的距离就有两家像我们天津街新华书店那样规模的书店,且生意兴隆。现在的大连,独有的城市文化还没有形成,何谈城市精神?说这样的话,一定有许多大连人跳出来跟我吵,我觉得大家都不要浪费时间,辩论个你死我活。大连人应该勇于面对现实,在形成城市文化方面多下功夫,时不我待呀!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去了很多城市。在城市建设方面,大连无疑是首屈一指的。甚至闻名遐迩的香港和澳门,现在都无法和大连相比。这让我很骄傲。这时的大连,会在我的脑海里变得生动起来。记得今年一月份到香港,导游领我们去了太平山看夜景。我不觉得香港夜景比大连有什么更特别的,就在一旁和同学闲扯。导游带的一个旅游学校的实习女生,走过来问我为什么不照相?我淡淡说和大连没什么不同。她便露出向往的眼神,说大连很美,还没去过呢。
我以为,真正的大连精神的形成任重道远,仍然是理想中远未抵达的“远方的城”。如今的大连城市人口逐渐多起来,更多城市的人正在成为新的大连人,融入一股富有生机的河流。我相信,他们在入住大连的漂亮楼房之后,一定会把原来城市的优秀之处带过来。我坚信,大连的城市精神一定会逐渐形成,这个日子到来的早晚,靠你靠我靠我们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