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s1997 于 2011-11-19 14:36 编辑
一场冬雨过后,想该冷了吧,可是早晨上班却发现暖和得很,穿着夹袄快走了几步竟有些微微出汗了。中午下班的时候,虽然依然是淅淅沥沥的小雨,却温暖不在,呼啸的风几度吹鼓了伞,雨打在脸上已是“冰冷”的感觉,这一次冬天是真的来了!
昨晚儿子再三告诉千万别晚了,3点20准时进教室,2点50就从家出发,不到3点爸爸就把俺送到了学校,走廊里站满了家长,就没往前走,站在了X班的门口,家长们正纳闷呢3点半了怎么还不开始,X班一男生高喊:“家长可以进教室了。”可走到俺们班门口,前门咋关了呢?往教室一看,我的奶奶啊,孩子们坐得与与齐齐了,家长们也就位了 ,俺们这十多个家长灰溜溜地找位就坐,哎,起个大早赶个晚集,都没敢看老师 。
“让优秀成为目标,让坚持成为品质。”很快被黑板上的大字吸引,很快被广播里体育老师的发言所吸引,根据体育老师的介绍,对照书桌上的评分标准算了算,儿子1000米能跑3分40秒,那就是28.2分,实心球7.4米,14.4分,合计42,6 分,离优秀的45分,只差2·4分,实心球只要能扔过9米,30分就到手了 。也知道儿子要拿到这2·4分要付出多少汗水和努力,所以一定会听从体育老师的建议,每天监督做50个仰卧起坐和50 个俯卧撑(分2到3组做) 。
秋水在帖子里用“残酷”形容家长会,的确如果孩子成绩不是很理想的话,家长确实会坐不住,每科老师分析试卷和介绍平时表现时就是用成绩说话,那是所有家长都听得着看得见的呀 。儿子有个同学的妈妈就跟我说,她开一次家长会回来就病一场,每次开完家长会她老公都得做她的心理医生,劝她既然儿子不能成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那就把他培养成一个思想健康身体健康,品质好的孩子,以后走入社会这些同样重要,老公劝后她心里才会稍稍好受些。昨天又看见她,说了两件事觉得好笑:因为常常拿ws说事,他儿子已经特别反感,就反击:“既然那么喜欢就叫他给你当儿子吧。”那天同学妈妈正在煎肠,一听这话就说:“我就是喜欢他,要是ws是我儿子我就给他煎3片厚厚的肠,天天给他做好吃的,你就煎3片薄的就行了。”气得她儿子脸都绿了,她也知道这样不对,可当时就是想怎么解气怎么说。还有一次他儿子在玩溜溜球,玩得那叫一个溜到啊,看得她眼花缭乱:“你说你要把这精神头用到学习上多好。” 他儿子不服地:“ws会玩啊,叫他来试试。”问了儿子,他还真玩不好这小小的溜溜球 。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优点,可是我们做家长的只会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最后只会比没了我们的耐心,比没了孩子的信心。
儿子这一阶段的表现不错,各科老师的表扬都有儿子,儿子的名字也一次次出现在大屏幕的前列,可是依然发现不少问题,化学老师展示了xiaopiao的化学导航,对待作业的态度会直接反映在成绩上,满分不是来得无缘由啊。反观儿子的导航,虽然答得也挺满当,错题拿红笔也改过了,但是潦草的字迹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不认真。月考后忽视了儿子的英语晨测,涉及到课本的一些知识减了不少冤枉分,否则的话英语应该达到140了。至于语文的140,连儿子都说太假了,没有参考价值,不过基础知识答得挺好只是规范写字了1分。数学依然留有不少遗憾,儿子说应该多拉些分的,没拉开档,儿子也矛盾,如果不检查前面,抠最后一道题一定会多得几分,可像月考那次一样,最后一题得分了,前面错多了也不行啊,何况最后一题能得多少分还不一定呢,纠结中 。。。。。。物化依然没有惊喜,不过物理好像有些上升迹象,争取下次能把“好像”去掉 。
老师让家长和孩子研究一下定期末目标和中考目标,给儿子定的期末目标是数学140,语文130,英语138,物化都是95,儿子表示同意(但是晚上回家告诉我,把数学改成145了,140有些低了 ),至于中考目标,儿子说,“你写吧,听你的。”“那我就写X中了。”儿子看了我一眼,竟笑了:“我就考XX中。”头也不回地跑回了自己的座位,犹豫中,儿子老对的妈妈说,这事得低调点。用吗?这又不是报志愿,这只是一个目标而已,目标是定给儿子努力的,底线咱自己心里藏着算是留给儿子的退路,现在是给儿子信心的时候,报志愿是一模二模之后才应该做的事 ,大笔一挥毅然地填上:XX中!
老师说,看了几个女孩的目标有些失望,全校前几名的成绩为什么不敢报XX中呢?你们不报留给谁报呢?“俺呢,留给俺呢,”坐在底下暗笑:“不都像俺娘俩这样不知天高地厚哈 。”
放学在走廊看到老师,老师笑靥如花:“考得不错!”俺握住了老师的手一个劲地谢谢,然后:“定XX了,想定X中来着,怕挫了他的积极性,就听他的了。”老师说:“这就对了。定X中有些低了,目标可以高点定。”旁边有的家长上顺:“你们定X中我们怎么办啊?”这有啥呀,排在俺们前面的那几个女生还不照样定在X中,俺不也照样XX吗 。
告诉儿子把目标定在XX,是对他有足够的信心,不像那些女孩对自己没信心,结果儿子一撇嘴:“这有什么呀,玩玩而已。”    什么意思?
2011年11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