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心理
儿童是具有生命的发展个体,他们的美术心理与身心成长是无法分开的,应该从儿童整个纵向动态的成长变化角度去审视儿童美术心理。 儿童美术心理基于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将儿童绘画划分为:涂鸦期(0~3岁)象征期(3~6岁)写实期(7~10岁)抑制期(11~13岁)
这些划分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全面地认识儿童,而且每一个时期之间都是相互渐进的过程,并非截然的转变,也会有两种阶段并存的可能。因个体差异,这些时期的到来会有提前或滞后。儿童因智能、认识的发展,或需求的转变、动机的不同都会使身心发生转变。但与美术心理转变更为紧密的则是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变化。
涂鸦期(0-3)
涂鸦期是儿童绘画中最难辩,争论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在儿童的作品中充满着各种具有节奏的点、线、圈的式样,他们或独立或融合。儿童更喜欢画画的过程,而不在意真实的世界与所画的东西之间的关系。他们自己也无法说出这些随意的式样是什么,更很少为自己的作品命名。我们通过对儿童这一阶段身心发育的掌握,能够判定幼儿的涂抹并非是完全无意识的活动。
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依靠感觉来认识世界,语言、思维、想象、情感等能力都在萌发阶段。儿童只能通过视觉感觉器得到对象的个别特性和品质,最亮与最暗、最长与最短之间明显的对比关系。这种鲜明的对比表现为儿童绘画中最简洁的圈、点、线的组合式样。其中也伴随有儿童开始发育的运动感觉得以表现的快感,如整个手臂的弧形运动与用力的向下戳的动作带给他们的满足。
象征期(3-6)
到了象征期的孩子,因为感知能力的增强,开始认识事物整体的品质与性质,但想象、思维仍在初期发育阶段,不能正确认识周围的世界,在他们的作品中描绘更多的是他们所知的,而并非是他们所见的。一种形式一旦出现,儿童会不断地将其复现,并逐渐将这种形式沿续到对其它事物的描绘中,开始出现一些具有简单场景的绘画作品。
到了六七岁,儿童的感知能力、言语能力都已成熟,感情能力已走出了非哭即怒的最初级情绪反应,开始对所认识的现实对象有鲜明的情绪态度。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的想象能力更加丰富,这一时期也正是儿童绘画的黄金时期,儿童的绘画作品更能以艺术品的形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他们的作品中仍然是反映他们所知的,而非所见的。。他们从不组织画面,从不计划先画什么。
|